在跑步圈里,有一個令人疑惑的怪象逐漸浮現:
曾經熱衷奔跑的資深跑者們,后來竟紛紛不再選擇5公里的跑步距離,這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原因呢?
研究表明,人體對于固定訓練模式有著特定的適應周期,大約在6 - 8周左右。
當跑者長期雷打不動地保持相同的5公里距離和配速時,身體就如同一個精明的管家,迅速找到了應對的“舒適區”。
在這個“舒適區”里,身體一切都變得輕車熟路,心率不再像剛開始跑步時那樣明顯上升,仿佛在說“這太輕松啦”;而燃脂效率也大不如前,脂肪不再像以前那樣“乖乖”地被消耗掉;肌肉受到的刺激也越來越弱,失去了最初的彈性。
一位經驗豐富的馬拉松教練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形容這種情況:
“每天都跑5公里,就像只吃白米飯,雖然能維持生命,但營養遠遠不夠?!?/strong>
確實,單一的5公里跑步就如同單調的飲食,無法為身體提供全面的“營養”。
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這種身體的適應性還會引發一種被稱為“垃圾跑量”的現象,跑者們看似每天都在堅持鍛煉,揮灑著汗水,但實際上進步卻陷入了停滯狀態。
一項對比實驗清晰地展示了這種差異:長期固定跑5公里的群體,其最大攝氧量提升幅度僅僅是采用混合訓練群體的1/5。
對于資深跑者來說,他們的內心渴望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他們不再滿足于身體的“敷衍”,而是向往長距離跑步帶來的全新挑戰和感受。
另外對于資深跑者而言,5公里訓練就像是一道難以跨越的屏障,存在著三個固有的局限。
首先是強度單一的問題;
5公里的跑步強度既達不到提升速度的要求,無法讓跑者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速度,也不足以培養長距離耐力,讓跑者在更長的路程中保持良好的狀態。
其次是代謝固化;
身體學會了用最低的能耗來完成固定的5公里距離,這樣一來,減脂效果就會逐漸遞減,跑者們辛苦跑了很久,卻發現體重并沒有明顯下降。
最后是肌群失衡。
長期重復相同的動作模式,就像反復使用一把工具,容易導致局部肌肉過度使用。
比如,經常跑5公里的跑者,可能某些部位的肌肉會變得過于發達,而其他部位的肌肉則得不到充分的鍛煉,從而導致身體的不平衡。
一位資深跑者在跑齡超過1年后深有感觸地說:“跑到第8個月時,連路邊的樹都數得清清楚楚了。”
這種機械重復的訓練模式,不僅讓跑者感到枯燥乏味,更難以突破個人紀錄(PB)。
資深跑者的轉變往往源于一次認知上的覺醒。
一位成功完成全馬的跑者反思道:“原來堅持5公里是為了積累,現在跑步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strong>
曾經,跑者們可能會盲目地追隨社交媒體上的打卡文化,為了完成打卡而跑步,但現在,他們更加注重傾聽身體發出的信號,不再僅僅追求跑步的速度和距離。
長距離跑步對于他們來說,就像是一場與自己的深度對話。
資深跑者不再熱衷于5公里跑步,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但我們要明確的是,放棄5公里并不意味著否定它的價值,許多資深跑者仍然會將5公里作為熱身距離或恢復訓練的一部分,只是不再將其作為核心目標。
正如一位跑齡3年的愛好者所說:“不一定非要追求‘黃金距離’,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往前跑就對了?!?/p>
跑步的意義不在于距離的長短,而在于我們在跑步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成長,找到屬于自己的那片跑步天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