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高速傳播的網絡時代,一則關于工地大叔劉詩利熱愛讀書的視頻迅速走紅網絡,其樸素而堅韌的精神感動了無數網友。
不過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僅僅爆紅四天后,網絡輿情便急轉直下,上演了令人錯愕的負面一幕。
面對洶涌而來的質疑與非議,作為主流媒體的央視挺身而出,6月27日發聲力挺這位普通的勞動者,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6月25日夜,北京西單圖書大廈燈火通明。人流中,一位穿著洗得發舊工裝的大叔顯得格格不入,從視頻上看,大叔臉上是風吹日曬的溝壑,雙手粗糙有力。
他局促地站在書架前,眼神里是對書本的渴望,也藏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拘謹。
58歲的劉詩利,一位來自河南的普通民工,趁著難得的休息時間,騎了兩小時自行車趕到書店,只為安靜地翻閱那些他買不起的書。
記者被這樸素身影吸引,鏡頭悄然記錄下他專注的瞬間。
更令人動容的是,公益人陳行甲路過時被這一幕打動,他不僅贈書給劉詩利,更在扉頁寫下,謝謝大哥,我們一起過熱愛的一生,這樣的字眼,并留下了自己的聯系方式。
這個充滿人情味的片段被拍下上傳網絡。一夜之間,劉詩利連同他那滄桑卻因書本而綻放光彩的笑容,席卷了整個互聯網。
不過,命運慷慨贈予的關注,往往也裹挾著難以預料的洶涌暗流。當千萬人還在為這份純粹的熱愛感動淚目時,另一場風暴已在悄然醞釀,只待一個時機便會猛烈爆發。
視頻如野火燎原般傳播,極為反差的畫面也沖擊著千萬網友心中最柔軟的地方。評論區迅速被這樣的感動填滿。
隨之而來的媒體采訪,也解開了工地大叔劉詩利的生活,他在北京馬駒橋勞務市場打零工,凌晨五點便起身等活,干的是扎鋼筋、打混凝土這類重體力活,日掙兩三百元。
為省錢,他住二三十元一天的小旅店。然而生活的重壓并未熄滅他對知識的渴求。他坦誠告訴央廣網記者,看書能增長見識、學到本領。
農機、汽車駕駛、電焊電工等實用書籍是他的首選,而李白、李商隱的古詩詞則是他精神上的慰藉。對他來說,閱讀不僅是實用技能的來源,更是疲憊生活里透進的一束光。
這份意外走紅讓河南老家的妻子韓玉竹接到無數鄉親道賀的電話,喜悅在千里之外蔓延。
但在北京的劉詩利本人,初聞自己火了的反應卻是深深的不安與憂慮,他擔心自己形象不好,怕家人覺得丟人。
他習慣了在生活的夾縫里默默堅持自己的熱愛,突如其來的巨大聲浪,讓他本能地感到無所適從,只是沒有想到在網絡上卻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然而網絡情緒轉向之快超乎想象。短短四天,洶涌的感動贊歌尚未平息,冰冷的質疑潮水已鋪天蓋地。不少網友表示,農民工哪有時間看書,這明顯就是擺拍,是虛假作秀。
甚至有的網友還表示,工地上非常吵鬧,還能看下去書,這就是在裝文化人。各種刺耳言論如冷水傾盆。
部分網友憑借刻板印象武斷判定,如此重體力勞動者,怎可能有心力與閑暇讀書?更有人直指這是精心設計的苦情劇本,質疑公益者陳行甲的行為是熱衷炒作制造噱頭。
網紅劇本和博流量的標簽被粗暴貼上,劉詩利無意中成了網絡戾氣的靶心。他最初的惶恐不安,擔心自己形象不好給家人丟臉,此刻竟被惡意曲解為心虛佐證。
這場針對一位普通勞動者的扒皮狂,撕開的正是社會認知中那道頑固的傷疤。
某些人潛意識里,早已為體力勞動者寫好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生劇本,任何溢出劇本的異常,都被本能地視為表演與欺騙。
農民工和熱愛讀書這樣的反差身份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引起了一些網友的深究,網絡上同一片刺耳言論,不過隨著記者的采訪,也揭開了一個真相。
深入的采訪,工地大叔的兒媳楊金花向媒體透露了一個關鍵信息,劉詩利并非半生與泥土磚石為伴的普通民工。他曾經的身份,是村里受人尊敬的民辦教師。
聽婆婆說,公公以前教書很多年,數學、語文都教,小學一到五年級全帶過。在那個五年制小學的年代,他是村里幾代孩子的啟蒙者,不少比他小十幾歲的村民,都曾是他的學生。
這段教書育人的歲月,早已將對知識的尊重與熱愛,如同烙印般刻進他的生命。即便后來生活重擔迫使他放下教鞭,輾轉工地謀生,這份熱愛也從未熄滅。
楊金花還表示,他不管到哪個省,哪個縣,只要有圖書館的地方他都會去。
書籍對他而言,如同呼吸般自然。在勞累一天后,翻看書本是他最重要的休息;見到孫輩的課本,也會忍不住拿起來翻看。
劉詩利常對孫子說要好好讀書,多看課外書。這份言傳身教,無聲地訴說著他對知識的信仰。他讀書,不為表演,不為流量,只因熱愛早已融入骨血,這是任何劇本都無法編排的生命底色。
國家級主流媒體此時發出了強有力的聲音,央廣網率先于6月27日發表題為《熱愛讀書的工地大哥,為何能感動全網?》的評論文章,文章深情寫道,讓每一個平凡的日子,在日復一日的堅持中,多一分厚度多一分溫暖。
這精準的概括,如同定海神針。隨后,央視等權威媒體紛紛發聲力挺,主流輿論場風向迅速扭轉。理性支持的聲音開始占據上風,不少人為劉詩利的精神所感動。
面對洶涌質疑,國家級主流媒體果斷亮劍。央廣網力挺劉詩利,他無需華服加身,無需高聲宣言,那雙沾滿泥灰卻虔誠捧書的手,那份跨越半座城也要赴書香之約的執著,便是對精神富足最鏗鏘的詮釋。
當無數人嘆息太忙沒空讀書時,這位工地大叔用行動證明,熱愛可抵歲月艱辛,靈魂的渴求能穿透一切物質藩籬。劉詩利這道微光或許微弱,卻足以刺破偏見的陰霾。
在鋼筋水泥的叢林里,書頁翻動的沙沙聲,始終是滋養心靈、抵抗荒蕪的永恒春天。當雙手捧起書本,最平凡的生命也能在日復一日中沉淀出令人動容的厚度與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