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7月2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杰群)今天,第三屆北京網絡視聽藝術大會在北京開幕。在高峰研討環節,作家馬伯庸做了主題為《歷史的當下性:文藝視聽的一點思考》的演講。
馬伯庸說,平時很多讀者和觀眾都會問他一個問題:“我們為什么要看歷史題材的東西?那些都是過去的事,死掉的人,我們看它的意義在哪兒?”
“2020年,我出了一本書《兩京十五日》,這本書是根據明朝宣德皇帝的一段往事寫的小說。當時宣德去了南京,他的父親在北京去世,他接到這個通知之后立刻向北京趕,從南京趕回到北京,前后花了15天,通過大運河趕回來的。我覺得這段故事很有張力,后來我寫的《兩京十五日》,就是講宣德一路從南京趕回北京的故事?!瘪R伯庸說,為什么寫這個故事?因為這和他家有關。
馬伯庸。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杰群/攝
“我家就住在通惠河邊上,每天看著通惠河上面波光粼粼,所以我對通惠河尤其是大運河有一種非常直觀、切身的體驗?!瘪R伯庸提到,看到《兩京十五日》后,他的很多朋友、讀者都紛紛去通惠河以及揚州的大運河相關遺址看看;讀者讀完他的《長安十二時辰》,最近看了由這部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會去廣東買荔枝?!斑@對于他們來說這是一種當下性”。
馬伯庸認為,這種“當下性”不是把現在的觀點強加到古代題材上,而是找出古今之間的共鳴點,把線上和線下、內容和現實之間的通道打通,將古今文化和人性打通?!白尨蠹曳畔聲尽⒎畔率謾C,在現實中看到更真切的、能夠走出屏幕的東西,這樣對文化的感觸會非常深。實現這種當下性,是我們這些創作者需要做的?!?/p>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