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曹英 ■鄭錦瑋
本文刊發于7月2日中國經濟時報
在山西煤炭版圖上,山西焦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旗下霍州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辛置煤礦(以下簡稱“辛置煤礦”)的名字承載著歲月的重量。這座擁有73年發展史的老礦井,面對資源枯竭的挑戰與生態修復的使命,正悄然書寫著從“黑色印記”到“綠色轉型”的動人篇章。近日,記者走進這座老礦,探尋其資源接續與綠色蛻變的重生之路。
老礦新生 喚醒沉睡的“黑色寶藏”
辛置煤礦采掘史已逾半個多世紀,淺部資源幾近枯竭,是山西為數不多仍在開采的老礦之一。然而,老礦并未輕易言退。“百年辛礦不是空談,是20年布局的實景圖!”黨委書記、礦長張紅義在2025年工作會上的宣言,點燃了全礦斗志。
面對資源接續困局,辛置煤礦將目光投向昔日技術局限而無奈舍棄的深部資源。隨著“三步走”戰略落地,昔日被視作“禁區”的采區煥發生機。第一步,優化礦區通風,釋放空白煤資源150萬噸,同時為下一步打好基礎;第二步,利用現有巷道,重新開采老區域,可再采煤資源750萬噸,延長開采20年;第三步,利用充填開采等新技術新工藝,安全開采村莊下方的煤層,預計可回收煤資源2000萬噸,再延長礦井開采40年。
據張紅義介紹,2025年3月,辛置煤礦果斷對生產準備隊實施整合重組,掘進力量集中投向二采區煤柱A面,施工周期縮短30%,為年底回撤舊采區贏得關鍵時間窗口。
技術筑基 深巷里的“物流革命”
喚醒深部寶藏,離不開技術的強力支撐。然而,長達6000米的復雜運輸線,如同橫亙在高效開采面前的巨大鴻溝。
面對這一挑戰,礦工們開啟了一場“物流革命”。搬家倒面作為礦井生產的關鍵節點,具有時間緊、任務重、風險高的特點,針對礦井地質條件艱苦、工作面工藝復雜等情況,辛置煤礦引入履帶式平板車,攻克了正負16度范圍的陡坡巷道難題,設計專用錨桿箱配合單軌吊,實現了材料從井口到工作面的“一站式”直達運輸。
“現在運用新設備后,一是減少用人成本,支架運裝人數由原來的10人減少到5人;二是提高工作效率,工作面的安裝工期,從之前的40多天縮短到了一個月,整體工期縮短約25%。”調度信息指揮中心主任郝青山指著監控大屏感嘆道,“過去運料要倒騰五六次,現在就像坐直達高鐵。”
綠色裂變 黑色廢料的生態增值
綠色轉型,不僅關乎資源接續,更在于對伴生廢物的“變廢為寶”。面對礦井涌水挑戰,辛置煤礦以“井下磁分離技術”破局。井下預處理實現“清水出井,煤泥入井”,煤泥回收率達90%以上,排水電耗降低15%,水倉清淤頻率從每月1次減少到每季度1次,年節約維護成本超300萬元。
煤炭開采伴生的煤矸石堆積而成的矸石山,曾是礦區觸目驚心的“黑色傷疤”。環保節能中心部長朱小龍坦言:“當年處置矸石方式較為粗放,長期堆積后內部積溫成了大問題,安全和環保隱患突出。”
針對這一“生態頑疾”,辛置煤礦與太原理工大學合作,引入“超導重力熱管技術”專項治理,在320平米的試驗區,54根熱管構建起散熱網絡。監測顯示,深處6米的高溫從450℃以上降到了400℃以下,靠近地表的位置,溫度降得更低。最關鍵的是,曾經滾燙的地表,如今溫度已穩穩控制在30℃以下,摸上去只是溫熱。
辛置煤礦轉型的智慧,更在于對“廢物”價值的重新定義。現在,治理后的兩座矸石山上,2000棵樹苗與3500株月季正蓬勃生長。同時,辛置煤礦正在開展“矸石山多元化生態鏈創收”項目,該項目集矸石山環保治理、蔬菜種植、牲畜養殖等產業于一體。
望著洗煤矸石山層層疊落的梯田狀坡面,“煤三代”尚志強輕撫著新栽的松苗感慨道:“爺爺面對的是冒煙的黑石山,父親走過的是揚灰的煤渣路,如今,我吃上了生態園里的西瓜。”
圖片來源:霍州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辛置煤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