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塑烏魯木齊西南生態屏障
十二師啟動北方防沙帶第十二師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
7月18日,記者走進北方防沙帶第十二師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現場(以下簡稱“礦山生態修復工程項目”)看到,挖掘機、推土機正在進行精準土地平整作業,轟鳴聲不絕于耳。這片沉寂了多年的礦區,正在這場生態修復“手術”中,逐步注入綠色希望,曾經因過度開采而滿目瘡痍的礦山,正在逐步恢復“容顏”。
礦山生態修復工程項目位于烏魯木齊市西南約15公里處,這里曾是烏魯木齊市周邊重要的煤炭與建材的原材料產地。自上世紀80年代起至今,數百處礦坑在此撕開大地肌理,形成連片采空區,導致地面塌陷、水土流失,甚至威脅到周邊15萬居民的生活安全。據監測數據顯示,這里正是“烏—昌—石”重污染帶的重要塵源區。
“這里曾是烏魯木齊上風向的‘沙塵源’,極端天氣下粉塵不僅影響周邊,更直逼市區,加劇了‘烏—昌—石’區域的重污染天氣。”通過一張修復前的航拍圖可以明顯看到裸露的礦坑與坍塌的地貌如同大地上的“瘡疤”,與周邊環境形成鮮明對比。
大力實施礦山生態修復工程
2024年以來,十二師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實施礦山生態修復工程,通過爭取上級資金和本地財政配套,保障礦區生態修復及環境治理。
礦山生態修復工程項目總投資5.4億元,共有21個子項目,分3年實施,預計2026年竣工。
今年,該項目被列入國家“雙重規劃”重點工程,成為“三區四帶”中北方防沙帶的關鍵修復節點。
其戰略意義遠超生態本身——該片區的修復成效直接關系到“烏—昌—石”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更被視為十二師履行“生態衛士”職責的標志性“戰役”。
在項目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十二師以“自然地理+生態問題+國土空間規劃+行政邊界”為劃分依據,將修復區細分為三大功能區:
西山北產業生態緩沖修復區聚焦采煤沉陷區治理,消除地質隱患;
四道岔及大浦溝城市生態融合修復區以微地形重塑和植被恢復為核心,打造城市“綠肺”;
西山南農業生態修復區將主抓復墾耕地項目,重構農田生態系統。
“我們采用‘輔助再生+生態重建’模式,綜合實施地質治理、地形重塑、植被恢復等六大類措施。”十二師自然資源和規劃服務中心項目管理工作人員介紹,礦山生態修復工程項目涉及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圖斑467個,總面積達1047.18公頃,建設任務包括修復地面塌陷、治理采坑、清理廢渣等內容。項目完成后,區域植被覆蓋率將提升40%,防風固沙能力增強30%,水源涵養量每年增加15萬立方米,直接惠及周邊十余萬居民。
“礦山生態修復工程項目不僅是生態工程,更是政治任務。我們希望通過生態修復鞏固兵地融合,讓各族職工群眾共享綠色發展成果,這也是新時代維穩戍邊的新優勢。”十二師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海霞介紹,僅植被恢復一項便需要投入土壤重構82.86萬立方米,栽植喬木1.6萬株、灌木16.7萬株,播撒草籽721.43公頃。
近年來,十二師統籌推進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扎實推進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將礦山生態修復工程項目作為重點項目予以持續支持、關注和推進。師黨委主要領導多次實地調研座談、指導工作,層層壓實責任,確保在規定時限完成生態修復工程。
“目前,按照師黨委安排部署,我們正在開展礦山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工作,綠色礦山正逐步變成現實,未來這里的生態環境會越來越好!”十二師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林草科科員曾強介紹,截至目前,2024年度項目已完成4個子項目的邊坡治理、場地治理工作,2025年度項目正有序推進,已完成土方平整1455068m3、削坡14000m3、土方回填22610m3。
如今,站在項目區中心坐標遠眺,曾經的坑洼的礦坑已經逐漸消失,干凈、整潔的環境與遠方的天山雪峰相映成趣,工人們正在剛平整的土地上播撒著草籽、鋪設著管網。不久的將來,當這片土地上完成生態蝶變,十二師踐行綠色發展的篇章也將翻開嶄新的一頁。
記者手記
選擇“向綠而生”的勇氣
在新疆最炎熱的七月,這幾天,我和十二師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工作人員、新疆天恒基建工集團有限公司的建設者們一同往來于礦山生態修復工程項目的各個施工現場。采訪中,我試圖用筆尖記錄該項目建設過程中的細節,卻被某種力量所觸動,那是十二師人在這一歷史遺留問題前選擇“向綠而生”的勇氣。
“以前這里的風是‘吃人的’。”當地牧民的這句話,在修復前航拍圖中得到了印證:裸露的礦坑如大地皸裂的傷口,坍塌的地表像被掀開的硬殼,粉塵在極端天氣下直逼烏魯木齊市區,成為“烏—昌—石”風沙污染的“幫兇”。而如今,當我親眼見證挖掘機在陡坡上精準削方填溝,目睹工人們將在炎熱的天氣下連續作業,看到新覆土層的平整,一切不再是抽象的數據,而是具象為每一寸土地的變化。
當海霞提到“生態衛士”與“維穩戍邊新優勢”時,我曾疑惑:生態工程如何與政治使命掛鉤?直到在項目區偶遇幾位工人,他們一邊頂著烈日工作,一邊討論著“明年要帶家人來看這片新草原”。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在不久后的將來,這片曾經威脅周邊居民安全的礦坑將變成“城市綠肺”,當各族職工群眾在共同參與修復中共享綠色紅利,這一項目的成果將超越地理概念,更將成為共同建設美好家園的“情感紐帶”。
離開項目區時,我想起海霞的話:“生態修復沒有終點,我們今天種下的不僅是草木,更是未來。”或許,當未來項目竣工時,這里真的會變成綠水青山,但更讓我在思考的是,如今的我們,正在重新學會與自然對話,不再是以“征服者”的姿態掠奪,而是以“守護者”的身份與自然和諧共生。
作為客觀的記錄者,我無法預知這場“生態蝶變”的最終模樣,但我親眼見證了,在烏魯木齊的西南郊,十二師人正在用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時代內涵。2025年的這個夏天,這里有一場關于生命、關于責任、關于希望的“戰役”,正悄然打響,而我作為記者,也將持續關注這里未來的發展。
來源/今日十二師 封面設計/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