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記中,曾經出現過一座很奇特的山,那就是火焰山。
在小說中,火焰山燒了數百年,除非使用法寶芭蕉扇,否則無法撲滅。
而在現實當中,也有這么一座火焰山,上面的大火已經燃燒了三百多年,并且造成了每年10億元的損失。
這座山可不是新疆吐魯番附近的火焰山,而是寧夏與內蒙交界處的賀蘭山。
那么問題來了:為何我國要放任其燃燒,而不去撲滅呢?這些,還要從這場大火的燃燒原因說起。
如今說起中國的煤城,很多人都會說山西的大同和內蒙的鄂爾多斯。
但其實,賀蘭山地區的煤炭儲量,也十分驚人。
而且,這里的煤埋藏很淺,幾乎不用怎么挖掘就能露出地表。
只不過,賀蘭山是游牧民族的傳統勢力范圍,他們并不懂得用煤,所以這里的資源千百年來都沒有得到利用。
元朝時期,王朝的勢力終于從中原突破到了賀蘭山。
元朝人是懂得用煤的,所以從那時起,賀蘭山附近百姓的生活,就開始出現了變化。
但是,由于當時的人沒有開采意識,導致這里并沒有出現大規模的煤礦。
到了清朝初年,朝廷已經對地方形成了比較穩固的控制。
一些中原地區的人員,也逐漸遷徙到了賀蘭山,他們帶來了較為先進的煤炭開采技術。
所以從那時起,賀蘭山就開始出現大大小小的煤窯,這些黑色的黃金被從山里挖出來,變成了財富,讓當地人受益。
但是,當時的所謂“先進技術”,其實仍然是比較落后和野蠻的。
礦工們背著筐,拿著鋤頭,開鑿出一個小小的窯口,然后就鉆進去采煤。
賀蘭山地區氣候寒冷,一旦入冬,對人和牲畜都是一個大考驗。
而礦工進入煤窯之后,出于安全的考慮,還不能攜帶任何取暖和照明的東西。
有無數的人就這樣,不明不白地凍死在了里面。
建國之后,地質專家對賀蘭山一帶進行了仔細的勘測。
最后的結果,讓人欣喜而又驚嘆。他們查明的賀蘭山煤層的分布面積,竟然達到了兩萬平方公里。
總的儲量,至少達到了24億噸!
而隨著勘探的不斷進行,賀蘭山煤層的總儲量仍在不斷攀升。
到了今天,這個數字的樂觀估計,已經達到了上百億噸!賀蘭山這個游牧民族的象征,儼然成為了一座煤山。
除了儲量豐富之外,賀蘭山煤礦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煤的質量非常好。
賀蘭山在石炭紀至二疊紀時期,是屬于熱帶氣候的,植被非常豐富。
經過滄海桑田的演變,這里的地質結構不斷擠壓,讓植物的殘骸不斷產生質變,最終形成了一種低殘留、高發熱率的優良煤炭。
因此,賀蘭山煤有著“西太烏金”和“世界煤炭之王”的美譽。
綜合起來看,賀蘭山煤礦在世界上,不管是儲量還是質量,都能排進前十之列。
那么,賀蘭山的火到底是怎么燒起來的呢?第一個原因,就是煤礦自燃。
這在世界上的其他煤礦中,也不是什么罕見的事。至于自燃的原因,其實就是一種普通的化學反應。
原本,賀蘭山煤礦并未大規模開采,煤層與氧氣隔絕,自然不會燃燒。
但是,當清朝初年,賀蘭山煤礦開始大規模開采之后,就打通了氧氣和煤層的聯系。
大量的氧氣通過山體的孔隙滲入煤層,在壓力和溫度的作用下,最終形成了火焰,而且又返回了地面。
這是世界上很多煤礦自燃的原因,并沒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
而賀蘭山煤礦自燃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小煤窯開采的不規范性。
前面已經說過,冬天的賀蘭山地區溫度很低,礦工們飽受折磨。
所以有的時候,會有那么一部分人忽視安全規則,私自帶火種下窯取暖。
結果,火種點燃了窯中的可燃氣體,造成了災難級別的大火。
在不缺少燃料的情況下,這種火一旦出現就很難破滅。
雖然賀蘭山煤礦有著多處明火,但是這對于周圍的百姓來說,并未造成什么困擾。
相反,他們對這種從地底噴出的火,還非常地喜歡。
當地人早已習慣用這些火來燒制食物和燒開水,以及取暖,這讓他們省下了一大筆本應花在燃料上的費用。
況且,賀蘭山足夠大,即使有的窯口著火了,仍有其他地方可供開采,不用擔心會阻斷煤炭的生成。
所以雖然地火燃燒了幾百年,他們卻都沒有想過去滅火。
前面已經說過,新中國建立之后,地質學家就對賀蘭山地區進行了勘測,找到了豐富的煤炭儲量。
同時他們也測算過,每一年的地火,都會造成相當于10億人民幣的煤炭損失。
當地人民不清楚這些煤的價值,他們應該是有概念的。難道,國家就放任這些煤的浪費嗎?
而且,賀蘭山煤礦的地火,還造成了另一個問題,就是環境的污染。
縱然賀蘭山煤是“西太烏金”,那殘留物也比天然氣要多,多年的焚燒,已經造成了厚厚的煤灰堆積。
這已經對當地的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而且,長時間的焚燒,還會造成溫室氣體的生成,對地球的環境都有傷害。
既然危害這么大,浪費又這么多,那國家為何就沒想過去滅火呢?其實,這和滅火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
賀蘭山地火雖然算不上漫山遍野,但是點位多,總體面積大,而且還有優良煤炭的助燃。
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水來滅火,不僅沒有用,甚至還會產生反作用。
水蒸氣在高溫中,有可能被分解成氫和氧,這可都是妥妥的可燃氣體,一旦貿然用水滅火,很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后果。
那么,用泡沫可不可以呢?當然可以。
但問題是,泡沫滅火無法覆蓋這么大的區域。
而且,泡沫滅火靠的是阻斷可燃物與氧氣的結合,但賀蘭山山體內部的孔洞交錯,誰也無法保證,只在表面噴灑泡沫就能阻燃。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誰也無法準確地說出,燃燒層的具體厚度。
如果有部分火焰已經突破了煤礦的表層,直達核心,那么表層的滅火將會變得毫無意義。
當然,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對山體進行整個封鎖。
但是,人類的科技縱然進步了,中國的滅火技術縱然強悍,也做不到封鎖一整座山。
況且,這么做的成本,也是十分驚人的。往往為了滅一處火,就要付出數十億元的代價。
花費這么大還未必有效果,國家當然不會這么干。
這不行那也不行,難道國家真的要放棄撲滅賀蘭山地火了嗎?當然,這是不可能的。
國家的消防專家已經在著手制定方案,想要一舉滅掉賀蘭山的地火。他們的辦法,就是所謂的“剝離灌漿”技術。
簡單地說來,就是先在沒有燃燒的地方開采煤層,然后讓山體內部的煤層和燃燒層之間出現較大的縫隙,形成隔離帶。
然后,再將流動性很強的泥漿灌進去,形成一道密不透風的屏障帶,阻斷氧氣和煤層的接觸。只有如此,才有可能讓地火熄滅。
“剝離灌漿”的技術要求高,成本非常大,而且施工的持續時間也會比較長。
在準備工作未完成之前,等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時至今日,國家仍未正式對賀蘭山地火動手。
不過,以中國的科技水平和工程技術,想來不會有無法突破的難關。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看到地火的熄滅,還賀蘭山區一片青山綠水。
參考資料:
1、新華社 《煤層自燃三百年,賀蘭山生態修復“添了難”》
2、煤層自燃:地下的生態災難——《生態經濟》2021年第4期5-8,共4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