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校內訓練對抗賽里輸給輪椅組,讓身為智力組組長的汪飛俠極為沮喪。
咬著嘴唇、紅著眼睛,在小板凳上悶悶不樂一會兒,汪飛俠站起身,吐出兩個字:“再來!”
小小的訓練室里,旱地冰壺相撞的聲音不絕于耳,少年們的笑聲、叫好聲、嘆息聲此起彼伏。
萬州區特教中心旱地冰壺訓練室里,智力組的隊員正在訓練。通訊員 侯本艷 攝
不久后,萬州區特教中心旱地冰壺智力組和輪椅組,都將代表重慶參加在廣東、香港、澳門舉辦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
鮮為人知的是,在過去的8年時間里,萬州區特教中心參與旱地冰壺訓練的27名殘障學生,已拿下了3項全國冠軍。
眼下,少年們正利用暑假時間,一次次磨礪著自己的技術,期待著再一次用冰壺撞破命運的堅冰。
輪椅組的隊員正在訓練。通訊員 侯本艷 攝
“冰壺賽道沒有門檻,只有方向”
萬州區特教中心20余米的風雨長廊,如今是一處展示校園文化的區域。
8年前,這里滑出了校園里的第一枚旱地冰壺。
那是一個初秋的午后,當學校后勤老師牟尚清把冰壺放在張瀚文面前時,這個因先天失聰而封閉自我的少年,本能地后退了兩步。
“別怕,這是能讓你看見更大的世界的眼睛。”一邊用手語和張瀚文交流著,牟尚清一邊又在走廊上推出一枚冰壺,隨后將另一枚冰壺交到了少年手中。
蹲身推壺,看著冰壺在走廊的水泥地面上緩緩滑過,張瀚文在牟尚清的眼睛里看到了贊許和肯定。少年咧嘴笑著,一如初秋的陽光。
為什么要教學生練習旱地冰壺?
“冰壺賽道沒有門檻,只有方向。”牟尚清告訴重慶日報記者,國家高度重視殘疾人自我發展,學校為此開設特色教學活動,旱地冰壺因其簡單易學而成為首選。
萬州區特教中心旱地冰壺隊隊員在比賽中。受訪者供圖
事非經過不知難。
旱地冰壺的教學和訓練,困難程度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沒有教練,曾擔任過學校飛鏢教練的牟尚清被“趕鴨子上架”,成了旱地冰壺的教練。
“看書了解規則、看視頻琢磨戰術,一點一點自學。”琢磨出一點門道,牟尚清就到長廊上一遍一遍練習,然后再教給學生。
隨后,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了旱地冰壺訓練隊伍,學校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組建了輪椅組、智力組和聽力組。
輪椅組隊員需要借助輔助桿才能順利推出冰壺,需要用臂膀代替腰腹,用手腕控制旋轉,訓練過程中身體常常被輪椅扶手磨破,掌心結滿厚厚的老繭。
聽力組隊員的世界里沒有聲音坐標,隊員們依靠眼神和肢體動作傳遞戰術。為了練習發力角度,他們趴在地上用尺子反復測量;為了記住復雜的戰術圖,他們在本子上畫滿符號和箭頭。
智力組隊員難以理解復雜規則,教練便將技術動作分解成“數格子”“轉圈圈”等游戲,用顏色標記賽道,用歌謠幫助他們記憶規則。
“下次要讓獎牌換個顏色”
7月1日午后,狂風裹挾著暴雨敲打著旱地冰壺訓練室的門窗。
窗外的風雨聲,似乎對丁樞艷沒有造成任何影響。坐在輪椅上、右手拿起輔助桿,丁樞艷穩穩推出一枚冰壺。看著冰壺緩緩停在預定位置,她的嘴角微微翹起,然后很快將輔助桿換到了左手。右手虎口,擠破的血泡已滲出了血水。
訓練帶來的傷病,幾乎在每一名隊員身上都留下了痕跡,但沒有一名隊員退縮。
此前,汪飛俠曾因大負荷的自我加練,導致腰椎間盤膨出,在家休養了一個多月。
“想去比賽,想去看更大的世界,拿更好的成績。”當腿腳殘疾的丁樞艷說出這句話時,智力組的楊德城等人默默朝著丁樞艷豎起了大拇指,又拍了拍自己的胸口,一切盡在不言中。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可成。
2018年,萬州區特教中心旱地冰壺隊首次出征,在重慶市第五屆旱地冰壺比賽中拿下了第三名的成績。
總結會上,張瀚文在黑板上寫下了“要努力,下次要讓獎牌換個顏色”。每一名旱地冰壺隊隊員走上前,在黑板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去年,吳玉珊接替退休的牟尚清,成為旱地冰壺隊的教練。剛剛上任的吳玉珊就聽說了許多旱地冰壺隊的故事。
2019年春節,為了備戰當年3月在杭州舉行的第三屆中國殘疾人冰雪運動季基層殘疾人旱地冰壺全國總決賽,隊員們在正月初三便返校訓練。
看著雙手凍得通紅、掛著“清鼻子”在風雨長廊上訓練的隊員,于心不忍的牟尚清連哄帶騙地把他們“趕”回了家。
讓大家都沒想到的是,三個組的隊員們卻悄悄商量后買了塑料薄膜,將風雨長廊圍了個嚴嚴實實,然后自行在里面進行訓練。
得知消息后的牟尚清趕回校園,正遇上一名聽力組的隊員高燒不退卻依然用手語比劃著:“我能堅持,不能拖后腿。”
淚水,瞬間濕了牟尚清的眼眶。
隊員們在比賽中。受訪者供圖
努力拼搏,終有回報。最終,在第三屆中國殘疾人冰雪運動季基層殘疾人旱地冰壺全國總決賽上,隊員們一舉拿下智力組冠軍和聽力組季軍。
8年來,萬州區特教中心旱地冰壺隊已累計獲得國家級獎項10項,市級獎項5項,其中包括3個國家級冠軍。
“不管成績如何,她都是我們全家的驕傲”
暑假,沒有訓練任務的李存萍會經常回到學校,陪著大家一起訓練。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要求參賽隊員的年齡必須在16周歲以上,今年剛滿15周歲的李存萍,還不具備參賽資格。
頂替李存萍參賽的,是已滿18周歲的李娟。
看著訓練中一絲不茍的李娟,李存萍會想起站在第十一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八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旱地冰壺比賽決賽現場的自己。
俯身貼地,神情專注,冰壺在李存萍的手上前后滑動,然后緩緩推出,精準落在保護區。最后的這枚旱地冰壺,讓李存萍和隊友們站上了最高領獎臺。
看臺上觀眾沸騰了,掌聲如潮,教練、對手紛紛上前擁抱致意。
站在最高領獎臺上,這個原本因家庭條件和自身生理缺陷而有些自卑的女孩,在閃光燈里綻放著自信的笑容。
推出手里的一枚旱地冰壺,抬眼望向場地邊有些出神的李存萍,李娟的眼神里有羨慕、欽佩,更多的是一種向往。
李娟的父親,如今正在廣州務工。不久之后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父親承諾一定會到現場為女兒加油,“不管成績如何,她都是我們全家的驕傲。”
隊員們在訓練、期許,吳玉珊、鄭小娥、洪小英等教練員已在有條不紊地準備著:吳玉珊主抓訓練,鄭小娥、洪小英主要負責生活安排和心理疏導。
8年訓練,無論是牟尚清這些老一輩的教練,還是吳玉珊等新生代教練,都在旱地冰壺訓練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獨特的訓練體系。
萬州特教中心冰壺隊也據此出爐了《特殊教育旱地冰壺校本課程》《旱地冰壺操作指南》等系列教育教學成果,吸引了全國40余所特教學校前來交流、學習。
“在旱地冰壺訓練中,我們堅持‘以老帶新’,讓‘破冰’精神在手把手的言傳身教中不斷傳承。”看著旱地冰壺隊里年紀最小、今年11歲的黃晉渝和陳靖榆在汪飛俠等老隊員的指導下一次次推出一枚枚旱地冰壺,萬州區特教中心校長楊暉微笑著轉身撐起手里的雨傘,走入風雨中。
原標題:用冰壺撞破命運堅冰!這群萬州殘障少年8年拿下3個全國冠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