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級景區龍江“稻田公園”頻頻出圈,稻香魚躍人歡帶動了鄉村農文旅發展;智能花卉大棚里,各種石斛花爭奇斗艷,讓“美麗經濟”更加“美麗”;鄉村農貿市場的建成投入使用,解決了以路為市、擁擠臟亂的難題……這是滬滇協作賦能龍陵發展的生動縮影。
龍陵位于祖國西南邊陲
黃浦江與怒江通過滬滇協作緊緊牽手
讓沉睡的資源“活”起來
讓山里的日子“火”起來
3a級景區龍江稻田公園
高位擘畫,共筑協作發展新框架
滬滇協作的堅實步伐,始于發展規劃的精準“落子”。
在滬滇協作中,閔行區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以“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為主線,充分發揮閔行、龍陵兩地資源優勢,滬滇協作的堅實步伐在龍陵縣穩健邁進。
龍江豐收節主場活動
在協作機制構建上,近三年間,龍陵縣委常委會、縣政府常務會、滬滇協作領導小組召開滬滇工作相關會議20多次,確保滬滇協作與其他工作同頻共振。同時,東西部黨政代表團每年常態化互訪,架起資源互通的“橋梁”。閔行區與龍陵深度對接,讓東部的理念、資金、技術,與西部的資源、生態、人力精準碰撞,激活發展動能。
在這樣的高位推動下,構建起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協作機制。從政策制定到項目落地,從資金使用到人才交流,每一個環節都經過精心謀劃與部署,確保滬滇協作能夠真正扎根龍陵,為當地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示范引領,點燃鄉村振興新引擎
“走出去取經,帶回來實干。”援滇干部帶領龍陵干部赴閔行考察,學習農文旅融合妙招,推動“魚米之鄉·魅力龍江”的農文旅融合發展。
三年來,2800萬元滬滇資金注入,讓龍江鄉華麗轉身:游客服務中心、稻田民宿等景點相繼建成;萬畝梯田觀景臺升級改造;弄崗村“稻田公園”成功獲評國家3a級旅游景區,還入選多項省級、市級優秀項目,龍江特色元素與文旅ip深度綁定……龍江成為云南省鄉村振興的閃亮名片。2024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云南主場活動在龍江舉行,豐收節、稻花魚節期間,當地接待游客37.06萬人次,旅游收入達6520.4萬元。
游客開心游龍江
在滬滇項目支持下,弄崗村成功帶動53戶農戶發展農家樂、農特產品銷售、鄉村特色小吃等新產業新業態,每年戶均增收12余萬元,整個鄉村充滿了生機和活力。農家樂經營戶騰發相高興地告訴記者:“以前,游客主要來自周邊;現在,許多外省游客慕名而來,2024年毛收入達到70多萬元。”
農文旅融合發展見成效,游客紛至沓來
“游客除了吃好、住好、玩好外,他們走的時候還會帶走我們的土特產,老百姓的收入也得到了增加,村集體經濟也得到了壯大,目前村集體經濟達到了30多萬元。”龍陵縣弄崗村黨總支書記唐明修感慨地說。
位于半山腰的弄玲村,在滬滇項目打造下,觀景棧道與茶園融為一體,游客可以覽盡萬畝梯田的壯美,在藍天白云下、茶香悠悠中實現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村里依托項目資產,因地制宜,大膽探索黨組織領辦合作社下的茶廠自主經營,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5萬元。
綠意盎然的龍江
龍江鄉村歌《醉美龍江》榮獲2024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村歌大賽二等獎;獨具龍江特色的假日經濟,先后登錄《新聞聯播》和《焦點訪談》等節目,滬滇項目的“星火”正在逐步點燃龍江鄉鄉村振興的“燎原之勢”。龍江鄉的成功,也為龍陵縣鄉村振興樹立了標桿。其經驗和模式在全縣范圍內逐步推廣,帶動著更多鄉村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
全域聯動,織就惠民富民幸福網
滬滇協作的碩果,不止掛在龍江枝頭。
石斛作為龍陵“一縣一業”的主導產業,滬滇資金助力建設了5個石斛楓斗加工廠,500余人掌握加工技術,1200人實現家門口就業。此外,石斛花卉的發展也見證著“特色產業提升行動”的力量。
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在滬滇協作項目的幫助下,龍陵縣龍山鎮楊梅山村建成了兩個占地10000多平方米的智能石斛花卉種植大棚,可以實現控溫、控光、水肥一體等智能化生產流程,推動石斛花卉種植從零散、技術落后的種植方式向智慧化、集約化、標準化模式轉變。
智慧花卉大棚里長勢正好的石斛花
據龍陵鑫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催花基地董事長盧正運介紹,智能石斛花卉種植大棚的投入使用,不僅能讓石斛花品相更統一,還可以調節石斛花的花期,讓公司全年都有石斛花可賣,增強了公司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智能化大棚投入使用后,不僅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能,還帶動了周邊80余名群眾就近實現就業,石斛花卉年出欄量由80萬盆增長至130萬盆,能夠實現收入1950多萬元。
主播在基地挑選花卉
鄉鎮結對上,閔行區3個街鎮與龍陵縣8個鄉鎮“牽手”,1350萬元資金精準滴灌;醫療幫扶中,28名上海專家扎根龍陵,讓山區群眾“家門口看名醫”;教育協作下,滬滇教師互派交流,知識的火種跨越山海傳遞。村企結對、社會捐贈等多元形式齊發力3年動員社會力量捐物超610萬元,溫暖無數困難家庭。
就業幫扶搭起“致富橋”,83名脫貧勞動力赴滬務工,50余名職校學生在東部實現“畢業即就業”;產業協作種下“搖錢樹”,3.2億元東部投資落地,帶動500余人就業;65個滬滇項目落地見效。2025年,17個新項目接續發力,超2000萬元增收成果惠及千家萬戶。自東西協作以來,上海市和龍陵縣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產銷關系,三年來,龍陵縣農特產品銷往上海的總金額為2億余元。
消費幫扶
一組組數據,一個個案例,是滬滇協作的成效見證,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是幫扶成效的生動詮釋。
在滬滇項目的幫扶下,黃草壩村將原來閑置的粗制茶所建成農貿市場外租給相關公司,不僅完善提升了社區集鎮功能,每年還為村集體經濟增收27萬元,帶動了村民務工增收。自農貿市場投入使用以來,村民楊書芬一直從事保潔工作。她說:“農貿市場建好后,我來當保潔員,每天只需要來一個上午。打掃好衛生后,我又去溫泉酒店打掃房間,其余時間可以回家做農活,每個月僅打工收入就有2000多元。”
村民楊秀芬在農貿市場從事保潔工作
此外,投入860萬元的勐冒農貿市場和龍新農貿市場也投入了使用,不僅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還贏得了群眾好評。村民劉文華感慨道:“以前攤販們以路為市,臟亂差不說,群眾出行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現在搬到專門的農貿市場后,蔬菜區、熟食區、肉類區、活禽區等分得清清楚楚,感覺很舒暢,臟亂差的現象也不存在了。”
熱鬧的黃草壩農貿市場
滬滇幫扶,山海情深。雙方以實干為筆,兩地資源為墨,在龍陵大地上繪就鄉村振興壯美畫卷。上海市第十三批援滇干部、中共龍陵縣委常委、龍陵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錢海華介紹說:“自滬滇協作項目落戶龍陵以來,我們在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民生改善等方面共實施了155個項目,投入資金2.84億元。下一步,我們將堅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重點任務擺在首要位置,以項目化的方式抓好產業合作、勞務消費協作、和美鄉村建設和社會事業等工作,加大東部市場開發力度,進一步助力農民增收。”
這場跨越山海的協作,正讓龍陵從內而外“活”起來,讓鄉村振興的夢想照進現實。龍陵縣正向著更加美好的未來穩步邁進,書寫屬于自己的振興新篇章。
供稿:保山發布
編輯:高淑婷
初審:方佳璐
復審:林心怡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上觀號作者:今日閔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