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的特色農業版圖中,悅莊鎮龍灣水鄉鄉村振興示范片區的消水蒜黃無疑是最亮眼的存在。歷經30余年的深耕細作,這里早已摘得“蒜黃之鄉”的美譽,并于2013年憑借卓越品質斬獲國家地理標志商標,成為當地農業的金字招牌。如今,一位來自悅莊鎮北小水村的80后新農人周紀江繼續接棒,帶領家鄉產業不斷突破,執筆書寫著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金色故事”。
“我們的蒜黃品質就是市場標桿,不僅賣得上價,還供不應求!”周紀江談及自家產品時,言語間難掩自豪。其實在創業初期,他便遭遇資源短缺、銷路不暢、貨款回收困難及客戶信任度低等重重困境。然而,憑借不服輸的堅韌精神,他愈挫愈勇,攜家鄉蒜黃積極參展各地農展會打響品牌,深入農業發達地區學習先進管理經驗,他手持地圖跑遍各大農產品市場,用毅力與真誠構建起覆蓋全國的客戶網絡。在疫情三年特殊時期,周紀江以“抗疫情 保供應”為己任,開通冷鏈物流專線,依托多年積累的客戶資源,帶領企業實現銷量“三連跳”,創造出年營業額超2000萬元的佳績,在逆境中書寫出蒜黃產業的傳奇。
回顧疫情最嚴峻的時期,周紀江仍記憶猶新:“當時,種植戶們看著即將爛在棚里的蒜黃急得想掉淚,每天天不亮就堵在我家門口。我深知,這不是簡單的滯銷,更是鄉親們的心血和希望。”正是這份使命感,促使他在困境中不斷尋找破局之道,帶領當地蒜黃產業逆流而上。
為有效破解傳統種植模式下蒜黃質量參差不齊、農戶收益不穩定等難題,周紀江創新探索出“協會+農戶”的抱團發展路徑。2022年,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周紀江牽頭推動成立沂源縣蒜黃協會,通過標準化建設與全產業鏈整合,推動當地蒜黃產業向規模化、智慧化轉型。協會成立后,迅速落地一系列關鍵舉措:從大蒜頭篩選、蒜黃種植到產品銷售、蒜根處理等全環節入手,建設標準化種植基地、搭建物聯網智能監控系統、開展品種改良技術攻關,協會以創新思維重組生產要素,以組織化方式激活產業潛能,打破了傳統單一種植模式,形成“協會統籌、智慧賦能、公司化運營、品牌化營銷”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這一模式不僅提升了蒜黃種植的標準化水平,更通過產業鏈整合為農戶穩定收益提供保障,為鄉村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動能。
截至目前,沂源縣蒜黃協會已吸納當地60%蒜黃種植農戶入會,通過系統化技術管理培訓、評比優秀會員、四季福利關懷等方式,不斷激勵農戶規范化生產的積極性,成功將傳統農民轉型為專業“農業員工”,既破解農村勞動力短缺與經營理念滯后難題,又顯著提升蒜黃專業化種植水平,實現農民增收與集體增效雙贏,探索出鄉村振興多方共贏新路徑。
“成立協會就是為了進一步規范蒜黃生產,最大化保障農戶的利益。”協會帶頭人周紀江介紹,“未來將著力攻克蒜根高效利用技術,構建生產、銷售、處理的完整閉環,并積極開拓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讓消水蒜黃走出國門。”
昔日奔波市場的創業者,今朝變身鄉村振興“領頭雁”。周紀江以創新實踐詮釋新時代新農人擔當,帶領家鄉蒜黃產業穩健前行。目前,當地蒜黃種植規模已超1000余畝,年產量突破5000萬斤,實現產值2億元以上。通過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蒜黃產業已成為當地富民強村的支柱產業,成為齊魯大地鄉村振興中又一處鮮活注腳。
(大眾新聞·魯中晨報記者 任靈芝 通訊員 林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