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能否實現能源獨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烏克蘭東部地下深埋的“白色黃金”,這座鋰礦被視為歐洲未來的關鍵。
但現在,烏克蘭東部的一座村莊悄然易手,這筆對歐洲至關重要的資源隨之被俄羅斯掌控,此前圍繞其開采的所有商業計劃和外交努力,在炮火之下搖搖欲墜。
烏克蘭東部的一座村莊悄然易手,藏在地下的“白色黃金”隨之換了主人,這不僅僅是一場戰斗的勝負,更是一盤關乎未來能源與大國博弈的棋局,被落下了關鍵一子。
在戰火連綿的頓涅茨克,舍甫琴科村的名字原本鮮為人知,但它地下的寶藏,卻足以讓整個歐洲為之側目,而這已經是被俄軍占領的第二座烏克蘭鋰礦了。
早在今年一月就有媒體報道過俄軍占領了烏克蘭“最大鋰礦”,根據儲量計算可以滿足整個歐洲用十年之久,這筆礦藏一旦變現,價值將會是無限的。
這里躺著歐洲大陸規模最大的鋰礦床之一,蘇聯地質學家早在多年前就發現了它的存在,估算其礦石總量高達約1400萬噸。
這些礦體靜靜地沉睡在地下70米到500米深處,等待著被喚醒的那一天。
現代科技方方面面都需要用到鋰電池,鋰礦藏價格極高,可以說未來誰掌握了鋰礦的開發權,誰就掌握了科技產業的龍頭。
對歐洲而言,這塊礦的意義更是非同尋常,有人測算,它的儲量足以滿足歐洲到2050年的鋰需求,是歐洲大陸實現能源轉型、擺脫外部資源依賴的夢想所在。
歐洲高層曾毫不諱言地警告,絕不能讓這塊寶藏落入俄羅斯手中,這不僅是錢的問題,更是歐洲未來數十年的能源安全問題。
在戰爭爆發前后,圍繞這塊“白色黃金”,一盤精心設計的棋局早已在悄然布局,棋局的一方,是急于鎖定未來資源的美國和渴望獲得現實支持的烏克蘭。
美國是非常看重各類稀有礦藏的,各大科技企業雖然手握高超的技術和制造能力,但是需要稀有礦藏來將設計變為現實。
特朗普政府時期,一份美烏礦產協議就已經提出了,旨在讓美國公司優先獲得烏克蘭關鍵資源的開發權,毫無疑問如今的美國是非常需這些東西了,就像美國需要稀土一樣。
舍甫琴科鋰礦,正是這份協議版圖中最璀璨的一顆明珠,基輔深知自己手中這張牌的分量,他們曾試圖將這些礦產資源的控制權,與獲取更多、更先進的美西方軍事援助直接掛鉤。
烏克蘭的邏輯很直接,保護這些未來的礦山,就是在保護美國的經濟利益,因此美國理應提供更多保護。
但這套“資源換安全”的捆綁策略,并未得到所有西方國家的完全認可,美國人想要資源,但不想讓這筆交易變得如此赤裸。
而水面之下,圍繞礦權的爭奪早已充滿血腥味,毫不夸張的講,這兩座鋰礦就是戰略目標,可能直接關系到整個俄烏戰爭的進展,所以烏克蘭不會輕易放棄的。
棋局的另一方,俄羅斯則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入了局,隨著俄軍在頓涅茨克地區發起的夏季攻勢,舍甫琴科村的控制權易手。
至此,烏克蘭已知的四大主要鋰礦,俄羅斯已將其中兩個收入囊中,這已經不是巧合,而是一種清晰的戰略指向。
控制這些資源,極大地增強了俄羅斯在全球關鍵原材料供應鏈上的話語權,所以俄羅斯此舉并非只是為了爭奪資源,而是一種削弱烏克蘭的一種戰略!
這些深埋地下的礦藏,或許在短期內無法變現,但是這卻是一個與美西方和烏克蘭進行談判的一枚分量十足的籌碼。
烏克蘭軍隊曾在此地重兵布防,寸土必爭,激烈的戰斗本身,就反向證明了此地的重要性,絕非一個普通村莊那么簡單,當炮火最終停息,俄軍的旗幟升起時,棋局的性質徹底改變了。
舍甫琴科的失守,引發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對烏克蘭而言,失去的不僅是一座未來的金山,更是戰后重建經濟的一大支柱和希望。
對華盛頓而言,那份寄予厚望的美烏礦產協議,其價值被嚴重削弱,協議還在,但協議中最核心的資產,卻已在對手的掌控之中。
對布魯塞爾和柏林的決策者們來說,這無異于一記響亮的耳光,他們最擔心的事變成了現實,歐洲能源獨立的夢想,至少在“鋰”這個賽道上遭遇了重挫。
參考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