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方不少人出門直喊“熱懵了”:手機顯示35℃,站馬路邊卻像烤爐。
有人調侃“廣東廁所都成桑拿房”,出趟門頭發能擰出水。這可不是夸張——氣象專家早預警,未來五年極端高溫或頻繁“造訪”,帶致命風險。
為啥今年熱得邪乎?副高“霸屏”是主因,太陽直射角度正,熱量全“鎖”地面。
臺風外圍下沉氣流更狠,把云全“趕跑”,地表直接曬成“鐵板燒”。
數據說話:廣東高州、福建華安實測已破37℃,廣州下午濕度60%。高溫加濕度,汗根本蒸發不了,黏在身上像裹了層“熱膠”。
城中村、老小區最遭罪,樓密風小,“桑拿模式”從早開到晚。
總有人怪天氣預報“不準”,其實是誤解——報的是1.5米百葉箱溫度。那啥是“體感溫度”?
濕度、風速、太陽曬,全是“幫兇”。
舉個例子:30℃時濕度50%,體感31℃;濕度90%,體感直接沖40℃。老話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今年這“煮”得更狠了。實測35℃的天,站柏油路、水泥地,地面溫度能比預報高10-20℃。
太陽直射更要命,樹蔭和太陽下,體感能差出6℃不止。2022年以來,中國夏天一年比一年“燙”,東部局部或超45℃。
比高溫更危險的是“高濕悶蒸”——汗排不出,體溫降不下。印度、孟加拉國就出過事,高溫高濕短時間多人中暑喪命。咱雖沒到那地步,但悶熱天數明顯多了,尤其臺風季前后。
咋辦?個人防護是頭道關——正午到下午別瞎晃,家里多通風。
有老人小孩的,空調該開就開,別心疼那點電費。城市也得“抗熱”:老小區改造得加快,多建遮陽棚、通風道。預警系統也能升級,把“體感溫度”加進去,提前喊人躲熱。
全球變暖是大背景,本世紀以來趨勢更猛,減碳得全民動起來。普通人能做的也不少:穿淺色寬松衣,多補水,別在太陽底下耗。頭暈、乏力、惡心,趕緊找陰涼,嚴重了別硬扛,趕緊上醫院。
未來高溫天數和強度,大概率還得漲,“抗熱”成了必修課。
這事兒不光靠個人,社區、政府都得搭把手,完善應對措施。熱歸熱,悶歸悶,這體感溫度咋就和手機顯示差這么多?未來高溫天數會不會年年漲?
這得看全球減碳進度,也得看咱自己咋行動。保護地球就是保護自己,科技、制度、全民意識,得一塊兒使勁兒。再熱的天,只要提前防、一起扛,總能熬過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