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最強高溫過程正在影響我國,今明天(7月4日至5日)將迎來本輪高溫過程的鼎盛階段,高溫范圍達本輪過程最大,多地或將遭遇同期罕見的高溫。
6日起高溫范圍將逐漸縮小,但中東部悶熱還將持續。
今年以來最強高溫過程進入鼎盛階段
近期,高溫在中東部“愈演愈烈”,昨天,華北南部、黃淮、江淮、江漢、江南、華南東部等地出現35至38℃高溫天氣,河南中部、安徽東部等地超過39℃。
今明天,今年以來最強高溫過程將進入鼎盛階段,高溫范圍將囊括華北南部到華南中北部大片區域。
中央氣象臺7月4日06時繼續發布高溫黃色預警:
預計華北南部、黃淮、江淮、江漢、江南大部、四川東部、重慶、華南北部以及新疆南疆盆地和準噶爾盆地等地有35℃以上的高溫天氣,其中,新疆南疆盆地、陜西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山東、河南、安徽、江蘇、上海、湖北、湖南東部和北部、江西、浙江北部、福建南部和西北部、四川東部、重慶等地部分地區最高氣溫37~39℃,新疆吐魯番、陜西關中、山東中部、河南東部、安徽北部、湖北西部、浙江西北部局地可達40℃以上。
在這次過程中,中東部多地或將遭遇同期罕見的高溫。大城市中,濟南、鄭州、武漢、南京、南昌等地今后6至7天或高溫全勤,杭州6日最高氣溫或達40℃,可能打破當地最早40℃紀錄。
隨著暖濕氣流向北推進,東北、華北今后幾天即便氣溫達不到35℃,但因為濕度大,體感溫度也可能達到35℃以上,悶熱感十足。
6日起隨著副熱帶高壓逐漸減弱東撤,高溫范圍將逐漸收縮至黃淮、江南一帶,但中東部多地悶熱感仍將持續。
安徽熱成全國第一!
7月4日上午10時,中央氣象臺發布的全國高溫榜上,安徽固鎮、合肥、靈璧占據前三,都是36.6℃,肥東、和縣也進入前十。此前一天,3日下午3時,安徽廣德、靈璧、寧國也是全國高溫榜前三名。多地居民用體溫計或室內溫度儀測量地表溫度,結果幾分鐘就爆表。安徽的高溫已經持續了幾天。1日上午11時,安徽廣德、馬鞍山在全國高溫榜位居前二;3日下午3時,安徽廣德、靈璧、寧國,居全國高溫榜前三名;3日下午3時,安徽廣德、靈璧、寧國,也是高溫榜前三名。極目新聞記者注意到,7月4日上午10時,中央氣象臺發布的全國高溫榜上,安徽固鎮、合肥、靈璧占據前三,肥東、和縣也進入前十。
在網上,安徽多地居民開始了高溫測量試驗。有的居民在馬路上打雞蛋看能否熱熟,有的則用溫度計測量地表溫度。在安徽蚌埠市開面館的李先生也做了試驗,3日上午,他用測量室內溫度的溫度計測量店門口的地表溫度,不想爆表了。
4日,李先生告訴極目新聞記者,溫度計能顯示的最高溫度是50℃,他將溫度計放到人行道大太陽下,結果只用了兩分鐘,溫度計就爆表了。因為天氣熱,人們都不愛出門,店內的生意直接腰斬。平時店內生意好,到了飯點要排隊,而這幾天客人來了就有座。李先生說,據天氣預報,3日晚上當地氣溫是28℃,這個溫度比老家貴州六盤水白天的溫度還高。
4日中午,極目新聞記者在合肥街頭看到,相比以往,路上的外賣小哥都少了一些。一家藥店的售貨員介紹,防暑降溫的藥比以往銷量多很多。
記者在安徽省氣象局官網看到,從4日上午8時30分許,至中午12時45分,安徽34個市縣發布了高溫橙色預警。另據合肥當地媒體報道,7月3日12時40分,合肥電網最大負荷達1246.7萬千瓦,今夏首次打破歷史紀錄。
北京進入“蒸煮模式”
網友:出門就像被牛舔了一口
“北京太悶了,每天出門走到地鐵站都汗噠噠的。”“我是南方人,這個天氣太熟悉了。”近日,北京進入“蒸煮模式”:陰雨天氣頻繁,濕度大,有市民表示毛巾、衣物都有餿味了。
據中國氣象局天氣預報,7月2日17:50北京實時濕度為76%,而深圳當前濕度為66%。網友評論:感覺出門像被牛舔了一口,黏黏糊糊。
出門多穿紅色衣服
頭皮也要注意防曬
高溫來襲,溫馨提醒:盡量避開上午10點到16點這個紫外線最強、氣溫最高的時段出門;出門記得攜帶遮陽傘、太陽鏡、防曬霜等防曬裝備。
夏天防曬選擇合適的衣服也可遮擋紫外線,很多人可能會認為穿白色的衣服最能防曬,事實卻恰恰相反。南京市職業病防治院(南京市皮膚病防治所)副主任醫師張揚指出:在同等面料下,顏色越深的防曬效果越好。紅色優于黑色,黑色優于橘色。
深色衣服可大量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線,淺色衣物雖然受到的熱輻射相對較少,確實會比較涼快,但它對紫外線沒什么太大作用,不適合長時間暴露在驕陽下。
夏日里經常選用的棉質衣服,雖然穿著舒適,但在防紫外線方面則略遜一籌,不過因棉質衣服,在吸汗、舒適度方面存在優勢,因此仍是夏季很多人的首選,寬松的衣服也比貼身的防曬效果好。
此外,大家防曬時會穿長袖,甚至用面紗、口罩遮擋臉部,但卻忽略了頭部,讓整個頭皮暴露外曬。醫生提醒,頭皮嬌嫩,也要注意防曬。
南京市職業病防治院(南京市皮膚病防治所)副主任醫師張揚表示,軟防曬主要是用頭皮防曬的噴霧,不足就是每用一次都要洗頭。硬防曬還是常規說的戴帽子打傘,還有穿帶帽的防曬衣。
高溫天氣如何防暑?
請查收這份防暑攻略
綜合中國新聞網、極目新聞(記者:劉毅)、中央氣象臺、央視新聞、湖北日報、江蘇新聞、江蘇衛視、應急管理部等
(來源:極目新聞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