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土生土長的名士中,張養浩無疑是最應該被廣為傳頌的,但知道的人還真不一定多,甚至張養浩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好像都迷迷糊糊。
如果說起我們語文課本的元代散曲《山坡羊·潼關懷古》,許多人或許會恍然大悟,畢竟那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已經被深深地刻印在我們的腦海里。
張養浩,字希孟,號齊東野人,別號順庵,晚號云莊老人;元代著名的文學家、詩人、曲家、政治家。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張養浩在濟南歷城縣(非今歷城區)一富裕人家呱呱墜地。幼年的張養浩聰慧好學,品學兼優,8歲時曾有路拾楮幣而歸還。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19歲的張養浩作《白云樓賦》,一時間人們爭相傳抄,得到了時任山東按察使的焦遂賞識,推薦他做了東平學正。此后歷任禮部令史、堂邑縣尹、監察御史、中書右司都事、翰林直學士、陜西行臺治書侍御史、右司郎中、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等。直至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張養浩看不慣朝廷的爭斗,以照顧父親辭官歸隱濟南云莊。
作為政治家的張養浩始終廉潔奉公、為民諫言,并形成了鮮明的政治觀點,他所作的《牧民忠告》、《風憲忠告》、《廟堂忠告》合稱《三事忠告》,其中蘊含的以民為本思想,鮮明地體現了中國古代傳統社會的政德觀。
張養浩的歸隱濟南老家云莊,在此期間他伺花弄草,交友文人雅士,行走在泉城的山山水水之間,并寫下了眾多關于濟南山水的詩歌、文章和散曲,為泉城的景色賦予了厚重的文化色彩。
《山坡羊·一頭犁牛半塊田》
一頭犁牛半塊田,收也憑天,荒也憑天。粗茶淡飯飽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勝絲綿,長,也可穿;短,也可穿。
這正是他在云莊歸隱時最好的寫照。
張養浩詩詞中的景色至今猶存,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詩詞中的濟南。
趵突泉是濟南旅游地標,城市代名詞,乾隆御封的天下第一泉,張養浩這樣寫《趵突泉》:
繞欄驚視重徘徊,流水緣何自作堆。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時常吼半空雷。
深通滄海愁波盡,怒撼秋濤恐岸摧。每過塵懷為瀟灑,斜陽欲沒未能回。
其中“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時常吼半空雷”一句,現今作為楹聯懸在觀瀾亭抱柱上。
大明湖是濟南古城內最美的景色,也是唯一的城市中的泉水湖,大明湖的匯波樓是觀賞大明湖的最高點。張養浩亦有《普天樂·大明湖泛舟》《登匯波樓》《重修匯波樓記》等。
畫船開,紅塵外。人從天上,載得春來。煙水閑,乾坤大。四面云山無遮礙,影搖動城郭樓臺。杯斟的金波滟滟,詩吟的青霄慘慘,人驚的白鳥喈喈。
這是張養浩是這樣看大明湖美景的,其描繪的景色與我們現在所見,幾多重合。
《登會波樓》
何處登臨思不窮?城樓高倚半天風。鳥飛云錦千層外,人在丹青萬幅中。
景物相夸春互野,古今皆夢水連空。濃妝淡抹坡仙句,獨許西湖恐未公。
登上匯波樓,如今或許不見城樓高倚半天風的高度了,畢竟匯波樓在城市中已不算高建筑了。但遙想當年,我們也算與張公同游,是不是平添一抹文氣。
另他還寫有《過舜祠》《乘傳過家同馬克修總管宴金線池》《游華不注》《登歷下亭》《游龍洞山記》等。
濟南八景之中有錦屏春曉,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龍洞或者藏龍澗,其中提到的禹登臺、龍洞、錦屏等如今依然可見。
歷下多名山水,龍洞為尤勝。洞距城東南三十里,舊名禹登山……其前層峰云矗,曰錦屏,曰獨秀,曰三秀……即山有龕屋,深廣可容十數人……然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東出,其曰“龍洞”。
在《過舜祠》中,張養浩寫到的“一井尚存當日水”便是舜井了,而舜祠就是指的寬厚里的舜祠。
太古淳風叫不還,荒祠每過為愁顏。蒼生有感歌謠外,黃屋無心揖讓間。
一井尚存當日水,九嶷空憶舊時山。能令子孝師千古,瞽叟元來不是頑。
張養浩歸隱之后,皇帝曾經七次召他去京師(大都)任職,我們都知道劉備對諸葛亮三顧茅廬,可誰知張養浩才是真正的牛人,皇帝七聘不出,別忘了劉備那時候才是個小人物,而張養浩這時候可是硬懟皇帝啊,這得有多看不上皇帝啊!當然最重要的是得有多大的膽子和心胸才會如此作!
本以為這樣就可以在云莊閑情逸致,頤享天年了,但是天歷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朝廷再次命其為陜西行臺中丞,憂國憂民的張養浩坐不住了,散盡家財,登車赴任了。
一路走來,目之所及但見赤地千里,饑民載途,餓殍遍野,張養浩觸景生情,寫下了《哀流民操》《山坡羊·潼關懷古》等,人間慘劇,猶如一幅幅現實的畫卷拉開,同時也發出了吶喊,王朝興衰更替,老百姓卻逃不出悲苦的命運。
張養浩夜以繼日一路辛勞,到了陜西之后更是不辭辛勞,到任四個月的時間,一直住在官署,沒回家住過一天。當年7月,竟然一病不起,卒于任上,時年60歲,一代文豪名臣就此與世長辭。
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元朝廷下詔追贈張養浩攄誠宣惠功臣、榮祿大夫、陜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濱國公,謚文忠。后人尊稱為張文忠公。
病故后的張養浩,后人負柩歸于故鄉,葬于云莊附近,其后人所在村莊稱張公墳村,今為柳云社區。
張養浩墓位于西濼河畔,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前神道兩側有石獅子一對、石碑數通,并有一四柱牌坊,額枋書“張文忠公墓”,其中被譽為“四奇石”之一的“麟石”亦位于園內。至今仍有其后人不時來墓地清理打掃。
為了弘揚歷史文化,今人在錦云湖畔建張養浩紀念館,分別對其政治和文化貢獻作了展示,同時也把他在濟南的詩詞文賦逐一展示。
土生土長的張養浩,對于歷史文化名城濟南是不可或缺的,也是濟南名士中的杰出代表,特別是其青少年時期和后期歸隱濟南,賦予濟南的文化遺產尤甚。
濟南名士多,濟南又被稱為詩歌之城,張養浩就是這座名城最靚麗的名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