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錄取季,上海興偉學院因每年149,985元的學費標準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該校學費遠超上海公辦高校平均水平(約5000-7700元/年),甚至高于部分民辦院校的2-5倍,被輿論稱為“天價學費”。校方回應稱,學費收入無法覆蓋辦學成本,每名學生四年需額外補貼約10萬元,資金來源于興偉教育基金會的捐贈,并強調學校為“非營利性”機構。
該校高學費與其教學模式直接相關。英語專業(yè)設置“海上游學”項目,學生需在郵輪上完成一學期課程,途經十余個國家,校方稱該項目單生成本超20萬元,遠高于學費收入;國際商務專業(yè)則要求學生運營真實公司,并安排三次跨國研學(國內、歐洲及全球各一次),費用由學校補貼與企業(yè)盈利分擔。此外,學校實行小班制教學(師生比1:7.8),部分課程由諾貝爾獎得主授課,宿舍按三星級酒店標準配置,住宿費1萬元/年。
財務數據顯示,2020年該校年收入2455萬元(學費占比83%),但基金會需額外投入5000余萬元維持運營。盡管校方解釋“不盈利”,但學費突破2014年上海市發(fā)改委批復的10萬元/年上限,引發(fā)對監(jiān)管政策執(zhí)行力的質疑。
高學費導致招生遇冷。2025年該校計劃招生300人,實際報到率不足30%,部分省份甚至出現“零投檔”現象。相比之下,上海公辦高校如上海大學普通專業(yè)學費僅6500-7700元/年,中外合作項目最高不超過4萬元/年。
爭議背后是民辦高校的普遍困境。2025年全國民辦本科平均生均成本3.8萬元/年,但學費中位數僅2.2萬元/年,超半數院校面臨虧損。上海現有民辦高校19所,學費普遍為2.9萬元/年以上,部分學生反映就業(yè)薪酬與教育投入不匹配。
教育部門數據顯示,2025年全國高校畢業(yè)生達1222萬,就業(yè)壓力加劇了公眾對教育投資回報的擔憂。上海興偉學院的案例折射出高等教育市場化與公益性之間的張力,以及民辦院校在特色化辦學與成本控制間的平衡難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