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和中國談完協議的特朗普又殺了個回馬槍。近日,特朗普的“親信”之一,共和黨參議員格雷厄姆最近高調宣布,他推動的一項制裁俄羅斯的新法案已獲特朗普支持,預計7月將在國會通過。根據該法案,任何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都將面臨美國制裁,格雷厄姆還特地點名中國和印度,說中印買了俄羅斯近七成的石油,必須對其輸美商品征收500%的關稅。
這數字聽著就離譜,要知道今年4月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4%關稅時,中國企業每出口1美元商品就要虧0.8美元,要是真收500%,等于直接把中國商品踢出美國市場。格雷厄姆還得意洋洋地說,自己和特朗普一起打高爾夫時“關系不錯”,法案通過后總統有豁免權,“是否執行由特朗普說了算”。話里話外透著一股“我替總統做主”的勁兒。
但問題是,他真的能干成嗎?分析來看,八成不太可能。一方面,格雷厄姆高喊中印買了俄羅斯70%的石油,但數據上并不成立;另一方面,歐盟至今仍然在買俄羅斯天然氣,為什么不制裁歐盟?說到底,這就是一場政治表演。再加上特朗普從上一個任期的關稅戰中栽了跟頭,他比誰都清楚,對中國動刀子,只會讓美國國內先挨刀。
更何況,中美剛談妥了一批關鍵資源的供應,包括稀土。如果現在搞這種激烈手段,中國收回出口許可證,那美國馬上就斷鏈了。特朗普看得明白——前幾天接受采訪時,他甚至連一句批評中國的話都不敢說,當主持人抹黑中國留學生“走私真菌”時,特朗普趕緊打圓場,說“可能是碰巧”。其嘴上都不敢冒火,可見心里清楚,這個節骨眼不能跟中國硬剛。
除了威脅禁止中印買俄羅斯石油外,特朗普政府還準備禁止對與中國有關聯的公司提供清潔能源稅收抵免。當地時間7月1日,特朗普力推的“大而美”法案,在參議院成功闖關。這份法案不只涉及國內稅改,更重要的是,這對清潔能源領域,尤其與中國有關聯的公司,幾乎是一次“斬草除根式”的封鎖。太陽能、電動汽車、鋰電池這些行業,若法案最后在眾議院通過,中國的市場份額恐將大幅壓縮。
但這張牌,也是一把雙刃劍。這幾年靠拜登政府的補貼政策才稍微起死回生,現在特朗普一上來就取消所有稅收優惠,太陽能企業跳腳,電動汽車廠家驚呼“毀滅性打擊”。不僅如此,制造業工廠現在也在叫苦。一些中資背景的鋰電池企業、關鍵零部件供應商,本來準備在美國建廠,法案一出,項目喊停。沒有中國的供應鏈,美國電動汽車根本跑不起來。更何況,全球電動車七成產自中國,美國只占5%,唯一的“代表”特斯拉,也被比亞迪甩在身后。
沒有中國,連零件都不夠,誰還敢買美國產車?而在特朗普兩道禁令的威脅下,中方的布局也開始見效。其實,中國早就預料到美方這種反復無常的節奏。過去八年,中國不斷降低對美貿易依賴,換句話說,中方此次回應這不是臨時抱佛腳,而是戰略性調整。說白了,就算美方突然翻臉,中國也有后手。
資料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5.4%,不僅高于去年全年,還高于預期。5月份的出口數據同樣給力,增長6.3%。這些成績不是突然爆發的,是制造業升級、科技創新一步步積累出來的結果,過去大家說“中國制造”只是低端產品,但現在,中國是全球最大電動車出口國、高鐵實現100%國產化、工業機器人占全球一半市場。就連曾被“卡脖子”的芯片領域,中國也在加速追趕。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特朗普現在對華表態越來越克制,甚至主動說中國“沒有壞意”。不是他變好了,是他知道,打不贏了。
如今,美國的保護主義情緒正在傷害自己。太陽能項目、鋰礦開采、電池工廠這些原本能拉動就業的產業,現在一個個項目叫停;一旦稅收優惠被特朗普政府取消,美國很多地方的工廠甚至會直接關門。佐治亞州的地方官員都寫信求特朗普保住補貼,不是為別的,是因為這些工廠創造了數千個本地工作崗位。可特朗普真的聽嗎?他要的是政治勝利,不管產業死活。
對于美方的污蔑,外交部已經表態,強調中俄合作不針對第三方,也不會被第三方干擾。這話背后的意思很明白:想拿中俄合作來做文章,中國不吃這一套。而且這一次,中國沒有急著反擊,因為很清楚,這不過是特朗普政府的一場選舉秀。從這一點看,中國的戰略耐心正在起效。面對美方的威脅,不急于回應、不貿然升級,而是繼續穩步推進國內改革、優化外貿結構。這種“打鐵還需自身硬”的思路,才是真正能扛得住風浪的長期之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