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營洪都機械廠《工人報》上刊登的關于“一種三養”的有關規定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國處于經濟困難時期,物質供應極度匱乏,市場副食品供應量減少,糧食、食用油定量降低,大部分生活必需品憑票證供應,而且供應數量很少,人們的生活非常困難。
從1958年開始,國營洪都機械廠(現中航工業洪都)廣大職工投入“大躍進”熱潮,勞動強度加大。由于長時間加班加點,職工體力消耗很大,營養跟不上,許多職工患了浮腫病或肝炎。但是大家仍然堅持工作,對工廠正在進行的自行設計研制“紅專”502和“雄鷹”302的任務,對掌握尖端技術,向噴氣式飛機制造過渡滿懷信心和希望,對黨和國家能夠領導全國人民戰勝眼前的困難堅信不移。面對這種情況,工廠領導一方面強調要勞逸結合,嚴格控制加班加點,對確實需要加班的職工發放加班糧,在職工醫院增設浮腫病病房,對患有浮腫病的職工進行治療,另一方面采取積極措施,進行“生產自救”。
職工們捉魚、烘烤面包、制做面條,想方設法戰勝自然災害帶來的困難
1961年2月,國務院副總理賀龍到工廠視察工作。在談到職工生活時,賀龍說:“你們廠里的地很多,應大量種菜,到種滿為止。要喂上萬頭豬,要努力搞一年,明年實現自給。”按照這一指示精神,工廠成立了專門機構,組織全廠職工利用業余時間參加農業勞動,同時安排部分職工配合專業人員,開展全廠的“一種三養”(種糧菜,養豬羊、養家禽、養魚)。
8月,工廠正式成立農副業生產科,由主管生活福利的副廠長領導。農副業生產科下設生產辦公室、會計組和兩個耕作隊、兩個畜牧隊、乳牛組家禽組、水產組、加工隊和飲食組等,從事農副業生產的專業人員共137名。工廠還利用停工或組織輪流參加勞動等形式,組織職工配合專業人員,加強農副業生產。
開始時由于缺乏經驗,在飼料供應沒有保證的情況下,盲目養豬,曾一度出現大批生豬死亡的現象。通過總結經驗教訓,工廠明確搞農副業生產要“以養為主,以種保養,種養并舉”。
1962年,工廠的“一種三養”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當時全廠12000余名職工,有8000余名在食堂用餐,平均每人每月可以吃到肉和魚1.5斤。在家吃飯的職工每月也能吃到8兩,大大超過了國家供應的標準。雖然沒有徹底解決當時職工的副食品供應問題,但是改善了職工生活,安定了職工和家屬的情緒,對工廠在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完成國家計劃,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這場“肚子保衛戰”的艱苦歲月見證了航空人最樸實的倔強:既能讓戰鷹翱翔九天,又能讓全廠吃上紅燒肉,這才是真正的航空報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