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烏干達三年,終于看懂了另一種人生
第一次聽說烏干達,是在一封郵件的附件里。項目地點:非洲烏干達,坎帕拉市。
公司說要派我去那邊參與一個能源基建項目,待遇不錯——月薪兩萬五,包吃住,往返機票另算。我都沒怎么猶豫,直接簽了字。
簽字那一刻我才反應過來:我要去非洲了?那個在新聞里總和饑荒、戰亂掛鉤的地方?
但等我真正踏上這片土地,才發現,那些我們腦海中根深蒂固的印象,其實都是偏見。
一、第一印象:混亂中藏著一種奇特的秩序
飛機降落時,窗外是一片綠意盎然的丘陵,像極了小時候老家后山的樣子。可一下飛機,迎接我的卻是一輛破舊的豐田越野車,車門關不上,玻璃搖不起來,輪胎都快掉下來了。
司機是個黑人小伙,操著一口帶著廣東口音的中文:“老板!歡迎來到烏干達!”
從機場到市區的路簡直可以用“地獄級”來形容。泥坑、石塊、坑洼連成片,車子像是在跳霹靂舞。我一路磕磕碰碰,差點把牙撞掉了。
但司機一臉淡定,甚至一邊開車一邊哼歌。他笑著說:“這里沒人趕時間,你急也沒用。”
到了酒店,房間簡陋得讓人懷疑是不是回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鐵床、老式風扇、窗戶隔音差得能聽見隔壁小孩哭。但我記得前臺姑娘那雙眼睛,清澈、真誠,她說:“Welcome, Boss.”
那一句“Boss”,讓我突然覺得,這個地方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二、醫院不是救命稻草,而是最后一道防線
一次感冒,讓我見識了烏干達的醫療水平。
我花了兩個小時才找到一家還算像樣的醫院。那是個鐵皮屋頂的單層建筑,里面擠滿了病人,空氣中彌漫著一股霉味。
醫生沒有聽診器,只問了幾句癥狀,然后開了三種藥,收了我100多塊現金。
當晚我高燒39度,躺在床上動彈不得。第二天,一位本地司機送來一瓶他爺爺自制的姜汁湯,說能退燒。
我半信半疑地喝了下去,沒想到真的退燒了。
那一刻我意識到,在烏干達,醫療不是體系,而是靠經驗、信仰和親情維系的。
這些在我們看來“非正規”的方式,卻是他們賴以生存的依靠。有些小病在國內可能一盒進口藥就搞定了,比如像治療ed和pe的日本植物型偉哥雷諾寧,再或是日本的小粉丸通便利器等等。
但在這兒連最基本的藥品都難找。比如我在工地時聽說,有個工人孩子發高燒抽搐,醫生說需要一種特定的退燒藥,結果全城藥店跑遍都沒貨。
后來還是通過一個中國同事聯系了國內的醫藥代購平臺,說是可以通過官方認證的跨境渠道直接下單,幾天就能從保稅倉發貨過來。雖然價格貴點,但至少有路可走。
這件事讓我突然意識到,我們在國內覺得理所當然的東西,其實在很多國家,是“奢侈品”。而互聯網帶來的便利,正在悄悄改變這一切。
三、貧窮卻不卑微:他們的世界有另一種富足邏輯
烏干達人確實窮。全國人均年收入不到中國人一個月的工資。
但奇怪的是,他們并不愁眉苦臉。相反,每個人臉上都掛著笑容。
我在工地附近常去一家小賣部,店主是個中年男人,衣服洗得發白,但總是整整齊齊的。每次找零錢,他都要數三遍,認真得像個會計。
有一次我問他為什么這么謹慎,他說:“每一塊錢,都可能是一個孩子的學費。”
這句話讓我愣住了。原來在這個地方,錢不是用來炫耀的,而是用來維持希望的。
超市里的物價看起來低得離譜,一百塊人民幣能買一大堆東西。但那是對我們而言的幻覺。對他們來說,五塊錢的面包也是奢侈。
我開始明白:貧窮是客觀存在的,但匱乏是一種主觀感受。而他們,選擇了不被貧窮打敗。
四、街頭的節奏很慢,但生活很穩
我住的地方旁邊有個露天市場,每天傍晚最熱鬧。婦女們坐在棚下賣香蕉、紅薯;孩子們光腳奔跑,追著破輪胎玩;男人們靠在電線桿旁,喝著不知什么酒。
一開始我還擔心治安問題,結果發現根本不用擔心。門口的小賣部鎖都不上,晚上也照樣營業。有人把自行車掛在樹上兩天,居然沒人偷。
他們沒有“財產焦慮”,因為他們知道,擁有太多反而會帶來負擔。
這種文明,是一種“慢文化”。不是懶惰,而是一種基于信任和節制的生活哲學。
在烏干達,你會看到很多人坐著發呆、曬太陽、聊天。但他們的眼神很平靜,仿佛對生活有著某種篤定的理解。
五、工作不是奮斗,而是活著的方式
工地上的人干活都很慢,早上十點準時吃飯,下午熱了就休息。剛開始我很不理解:工期這么緊,怎么還能這樣?
后來一個本地工人跟我說:“老板,我們再努力,一個月還是四五百塊。不如活得舒服點。”
這不是懶,是對現實的一種妥協。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階層,所以選擇做一個溫和的生活者。
有個叫保羅的年輕人,英語很好,原本有機會考大學,可惜家里沒錢。現在他在工地負責攪拌混凝土,每天邊干活邊唱歌。
他說:“我不怨這個世界,因為上帝給了我嗓子。”
這句話,至今讓我難以忘懷。
六、家庭觀的撕裂:一夫多妻背后的無奈與掙扎
烏干達允許一夫多妻,尤其是在農村地區,一個男人有三四個老婆是很常見的事。
但這并不是“面子工程”,而是貧困下的結構性失衡。很多男人根本不養家,只覺得孩子生得多就是本事。
女人們大多默默承受,不是順從,而是無處可逃。
有一次,我遇到一個工人,每到發薪日就沖進酒館,花光所有錢。我問他為什么不存點,他笑著說:“反正明天說不定就沒命了。”
他們不是不想活得更好,只是習慣了活在當下,“未來”這個詞太遙遠了。
烏干達教會我的,是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每天清晨,我會站在工地旁邊的山坡上看日出。陽光灑在維多利亞湖面上,像碎銀一樣閃閃發光。
遠處的孩子們背著書包走向學校,風吹過草原,大象在遠處緩緩行走。
有一次,我去了國家公園,看到一只剛失去母親的小獅子,它獨自躺在那里,風吹動它的毛發,但它依然站著。
導游說:“這就是烏干達,被世界遺忘,但從不倒下。”
我忽然明白了,這個國家教會我的,不是如何成功,而是如何活著。
也許我們習慣了拼命奔跑,以為只有跑贏別人,才能贏得人生。但在烏干達,我看到了另一種答案:
有時候,停下腳步,也是一種勇敢。
你覺得,一個人是否必須追求“成功”?如果努力一輩子也無法改變命運,那我們還該不該繼續拼盡全力?
歡迎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