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局勢再度升級,伊朗不僅被曝核設施完好無損,更對美國總統特朗普發出“無限期追殺令”,而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行蹤更是成謎。這場博弈背后,隱藏著怎樣的危機與算計?
自以伊“12日戰爭”停火以來,美伊之間的較量并未停歇,反而因一系列爆炸性事件愈發緊張。美國情報顯示,伊朗核設施并未如特朗普宣稱的那樣被徹底摧毀,反而保留了關鍵生產能力;與此同時,伊朗什葉派領袖公開對特朗普下達“無限期追殺令”,而哈梅內伊在沖突后始終未公開露面,行蹤成謎。這三重事件交織,讓中東局勢再度劍拔弩張。
伊朗核設施(資料圖)
核設施“瞞天過海”?美伊各執一詞
以伊沖突期間,美軍對伊朗核設施發動空襲,特朗普聲稱“徹底摧毀伊朗核能力”,但伊朗方面卻堅稱損失有限。6月29日,美國《華盛頓郵報》援引情報官員消息稱,美方截獲的伊朗高官通話顯示,美國打擊效果“低于預期”,伊朗408公斤高純度濃縮鈾和離心機核心部件“依然完整”。
然而,白宮和五角大樓迅速反駁這一報道。白宮發言人萊維特稱伊朗官員已承認“核計劃結束”,五角大樓發言人帕內爾則抨擊媒體“炮制假新聞”。盡管官方表態強硬,但特朗普政府此前曾多次改口——從“徹底摧毀”到“僅推遲伊朗核計劃幾年”,再到如今情報顯示核設施完好,美伊說法矛盾重重,引發外界猜測:伊朗是否真的躲過了致命打擊?
事實上,伊朗早有準備。沖突前,伊朗情報部門已轉移關鍵設備,并揪出數百名“內鬼”。更耐人尋味的是,特朗普公開承認伊朗反擊提前通知了美國時間和地點,這被解讀為雙方可能達成某種默契——伊朗保留核能力,美國則避免過度刺激引發全面戰爭。
什葉派“追殺令”:特朗普的安全危機
如果說核爭議是美伊的“硬對抗”,那么伊朗什葉派領袖對特朗普下達的“無限期追殺令”則是“軟威懾”,但殺傷力不容小覷。
6月29日,伊朗媒體報道,因特朗普公開聲稱掌握哈梅內伊藏身地、要求哈梅內伊“感恩”,甚至揚言讓以色列放棄暗殺計劃,什葉派宗教領袖認為此舉褻瀆了“最高領袖”,隨即對特朗普和內塔尼亞胡發出“誅殺令”。該法令由大阿亞圖拉希拉齊(伊朗什葉派最高宗教權威之一)簽署,呼吁全球穆斯林對二人“無限期追殺”,并明確“反對者將被尊為殉道者”。
白宮(資料圖)
這一法令的殺傷力不容低估。歷史上,類似宗教裁決曾導致作家拉什迪被追殺數十年。盡管特朗普目前仍有特勤局保護,但他3月曾撤銷拜登子女的安保,未來卸任后安全可能面臨更大風險。更關鍵的是,他曾下令斬首伊朗革命衛隊指揮官蘇萊曼尼,如今又被什葉派列為“敵人”,一旦失去總統身份,其人身安全將更加脆弱。
哈梅內伊“失蹤”之謎:伊朗政局的隱憂
以伊沖突期間,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始終未公開露面,甚至在6月28日為犧牲將領舉行的國葬上也缺席,引發外界對其安全的猜測。
伊朗情報部門此前已揪出數百名“內鬼”,并提前轉移核設施和哈梅內伊的藏身處。分析認為,哈梅內伊的“消失”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防范美以“斬首行動”,避免重蹈蘇萊曼尼覆轍;二是穩定國內政局,防止權力真空引發動蕩。
在什葉派文化中,領袖的“隱身”往往被視為“智慧”與“權威”的象征。哈梅內伊的缺席既是一種自我保護,也是向國內傳遞“領導核心不可動搖”的信號。然而,這種神秘姿態也加劇了外界對伊朗政局穩定性的擔憂。
特朗普(資料圖)
美伊博弈:沖突升級還是僵局持續?
目前,美伊關系已降至冰點。伊朗通過保留核能力、宗教追殺令和哈梅內伊隱身三招,向美國展示強硬立場;而特朗普政府則面臨國內情報泄露調查和以色列施壓的雙重困境。
未來局勢如何發展?關鍵取決于三方博弈:
美國:若繼續軍事施壓,可能陷入“消耗戰”泥潭;若重回談判,則需接受伊朗“保留核能力”的底線。
伊朗:只要美國不突破“徹底消滅政權”的紅線,伊朗不會主動升級沖突,但“有限反制”將成為常態。
以色列:內塔尼亞胡7月7日訪美尋求支持,但美以能否協調行動仍是未知數。
伊朗的“追殺令”與核能力保留,本質是對美國“極限施壓”的強硬回應;哈梅內伊的“隱身”則是伊朗在危機中“保核心、穩大局”的關鍵策略。對特朗普而言,卸任后的安全風險與任期內“未徹底解決伊朗問題”的政治遺產,已構成雙重挑戰;而對伊朗來說,如何在美以壓力下“保存實力、等待轉機”,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核心命題。中東局勢的“暴風雨”,或許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