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奔涌,戰鼓催征。木樁在石硪重擊下深扎堤土,鉛絲在粗糲的雙手中翻飛成網,十米長的柳石枕裹挾千鈞之力轟然入水……7月2日,在東營黃河防汛搶險演訓基地,30名民兵赤膊上陣,喊出的號子震天響。這是東營區連續25年開展的黃河民兵防汛搶險實戰演練。
“打樁要穩,捆扎要吃勁!”隨著喊聲,4名民兵快速打樁、拴繩,不一會兒,寬2米、長10米的五子家伙樁就拴好了。不遠處,8名壯小伙手握繩索,圍成一圈,隨著韻律分明、雄渾有力的曲調,石硪時而騰空而起,時而悶響落樁,將木樁夯牢。
“拴樁、打家伙樁、編織鉛絲網片、捆拋柳石枕、修筑反濾圍井等傳統搶險技能訓練,是每名參訓人員必備技能?!饼埦渔傸h委委員、人武部部長郭建強說,除傳統搶險技能訓練外,他們還開展了水上救援演練。
龍棲湖上,7艘沖鋒舟正在水面“搶險救援”。湖面上空無人機如鷹隼掠過,實時畫面直傳操控臺。“民兵不但要強化搶險防汛技能,還要提升自身數字素養?!惫◤姼嬖V記者,科技力量的深度融入,正讓一線防汛搶險變得更加“智慧”,響應也更為迅捷高效?!拔覀冮_設了信息化培訓課程,讓參訓人員‘能力’更強?!惫◤娦χf。
當下正值調水調沙大流量下泄關鍵期,東營區創新推出“以群補專、專群結合、政府主導、河務參謀”的“1+N”民兵上堤駐防新模式,組織沿黃鎮(街道辦)民兵開展上堤駐防,不斷增強黃河防汛搶險及汛期巡查防守力量。龍居鎮正在開展的黃河民兵防汛搶險實戰演練正是民兵上堤駐防工作場景之一。
“黃河東營段正經歷調水調沙大流量考驗,最大流量將達4100方/秒,我們已進入戰時狀態。”區人武部政委師麗青說,目前,東營區每日有3至5名民兵編入黃河工程巡查隊,根石探測儀深入湍流,24小時值班哨位燈火長明。全封閉軍營里,駐防表刻滿鋼鐵紀律:晨練隊列鏗鏘,午學搶險理論,暮巡百里長堤。民兵迷彩正與河工橙融為一體,共同守護黃河安瀾。(大眾新聞記者 孫樂佳 通訊員 繆宏偉 薛文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