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5月,莫文燁接到組織調令,前往東北軍區任職。
接到調令時,莫文燁心情非常復雜。他原任廣西省軍區副政委兼南寧市市長,這次調任東北軍區政治部主任,從二級軍區調一級軍區,應該是升職了。可這也意味著他要離開廣西老家,而且從主政一方的大員,到給別人“打下手”的政治部主任,心里多少有些委屈。
莫文燁帶著復雜的情緒一路北上,到北京匯報、交接工作。赴東北前,他突發奇想,給中央辦公廳寫了一封信,請求見毛主席一面,順便提出一個請求。
莫文燁的申請得到通過,然而見到毛主席后,主席沒有采納他的意見,反而批評他“做事欠考慮”。
那么,莫文燁提出的請求是什么?為何遭到毛主席反駁呢?
1910年1月,莫文燁出生在南寧市郊一個叫做亭子村的小村子里。
莫文燁是土生土長的南寧人,家境還算不錯,祖父當過清朝武舉,父親是清朝的貢生。在莫文燁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以賣布為生,給他創造了不錯的學習環境。
1926年,大革命運動興起之時,莫文燁卡考入廣西省立一中,開始接觸進步思想。1929年百色起義中,莫文燁負責制作紅七軍的軍旗和印章,由此開啟了輝煌的革命生涯。
隨后,莫文燁隨鄧小平、張云逸前往中央蘇區,成了紅軍一員。別看莫文燁文質彬彬,看樣子是個大帥哥,打起仗來卻十分英勇,贛州之戰中因為沖得太猛,右腿被敵人的子彈擊中,休養了一段時間。
莫文燁長期從事政治工作,長征結束后任抗大政治部主任,與林總、羅瑞卿搭檔。1937年,抗大掀起批判張國燾之風,不少紅四方面軍將領被連累。莫文燁如實上報毛主席,得到的批復是:被讓步,要斗爭。
抗戰時期,莫文燁任八路軍留守兵團政委。這個留守兵團與八路軍的三個主力師同級,莫文燁的職務不可謂不高。解放戰爭時期,莫文燁奮戰在東北的白山黑水。四野百萬大軍南下時, 莫文燁先任14兵團政委,后任13兵團政委。四野只有四個兵團,莫文燁當過兩個兵團政委,這在軍中是獨一份。
1949年12月,廣西全境解放,由誰來建設廣西呢?毛主席想到了兩個人,張云逸和莫文燁。二人都是廣西人,熟悉當地情況,主持當地工作最合適不過。
莫文燁上任后,對軍區建設和南寧發展貢獻不小。然而身為兵團級將領,1955年授銜時他僅被授予中將軍銜,這是怎么回事?
原因大概有兩個,一個是剿匪不力,一個是得罪了人。廣西解放后,莫文燁身為軍區副政委,負責剿匪事宜。然而廣西匪患嚴重,有30萬之眾,莫文燁雖然派大軍剿匪,但收效甚微,毛主席曾多次致電批評。
第二個原因,是莫文燁得罪過原東北軍區一把手高某。抗戰時期,莫文燁當留守兵團政委時,高某和他是競爭關系,沒有競爭過,因此忌恨上莫文燁。1951年莫文燁調東北工作,高某有意為難他,限制了他的軍銜評定。
1951年,因為剿匪不力,莫文燁被調離廣西,出任東北軍區政治部主任。途徑北京時,莫文燁向中央辦公廳申請,希望能見毛主席一面。
莫文燁面見毛主席的原因有三個:其一,他已經很長時間沒見到毛主席,想當面向毛主席問好;其二,他剛調離廣西,有工作要匯報;其三,他關心家鄉建設,有一件“小事”請毛主席定奪。
很快,莫文燁的申請就被通過,約在第二天下午四時見面。莫文燁如約而來,來到中南海菊香書屋,見到了毛主席。
莫文燁非常激動,詢問毛主席身體情況,毛主席笑著點點頭,表示一切都好。莫文燁坐下后,匯報了廣西的剿匪情況,然后話鋒一轉,說自己對家鄉有私心,想提出一個小小的請求,請毛主席批準。毛主席點點頭,示意莫文燁說下去。
莫文燁提到的這件事,是關于廣西鎮南關的。鎮南關以前叫“雍雞關”,明朝時改名“鎮南關”,是廣西通往越南的重要關隘,也是軍事重地。莫文燁離任前,廣西省委準備重建鎮南關,想請毛主席親自題寫“鎮南關”這三個字。
莫文燁這一請求,聽上去合情合理,毛主席卻沉默了。主席想了想,表情忽然變得嚴肅起來,對莫文燁說:“你長期主持政治工作,考慮事情應該面面俱到,為鎮南關題名一事,做事欠考慮。”
毛主席的表態非常嚴厲,讓莫文燁吃驚不小,他所認為的小事,卻遭來毛主席的嚴厲駁斥。毛主席看他臉色不好,這才放緩語氣,溫和地說:“鎮南關在歷史上很有名的,可時代不同了,‘鎮’這個字明顯不合適。”
莫文燁恍然大悟,以前叫鎮南關,是為了“鎮”住越南的蠻夷。可如今越南同為社會主義國家,是一個戰壕的戰友,就不能以敵人的方式對待。
莫文燁心領神會,當晚就給廣西省委書記張云逸發電報,討論為鎮南關改名。廣西省委研究后,決定改名“睦南關”,得到中央和中南局的批準。毛主席也很高興,說:“這個名字很好嘛,能體現中越兩國人民的和睦團結。”
1953年,睦南關重建,后改名友誼關,延續至今。
莫文燁重返東北,正值朝鮮戰爭進入到僵持階段。他很快發現,我軍指戰員多為工農兵子弟,文化程度不高,難以適應現代化戰爭。
于是從1952年6月起,莫文燁遵照軍委“建軍備戰、學文化”的指示,在東北軍區開展文化教育,大辦學校、掃盲班。短短一年時間,軍區80%的人員掃了盲,不少人達到了高小程度。
1953年,朝鮮半島停戰后,莫文燁親率部分學員前往朝鮮,從鴨綠江到三八線,從東海岸到西海岸,一路參觀學習。莫文燁在回憶錄中寫道:我們沿途看到一座座被敵人炸毀的山崗、村莊,一群群失去親人的孤兒寡母,到處聽到志愿軍的英勇事跡......
1953年底,莫文燁和賀晉年作為東北軍區代表,前往北京參加高干會。這次會議上,彭德懷元帥提出“一長制”,讓參會代表吃驚不小。
所謂“一長制”,即撤銷政治主官,只保留軍事主官。莫文燁身為政工干部,對政委這一職務的存在意義有著清醒的認識,特意拜訪陳毅元帥,表達反對意見。病中的羅榮桓元帥得知此事后,立刻向毛主席作匯報,陳述“黨指揮槍”的原則,會議很快扭轉了風向。
1954年初,會議接近尾聲,彭總提出全軍要調整干部,大家可以推薦、自薦。很快,海軍司令員肖勁光便找了過來,提議由莫文燁到即將成立的北海艦隊去,當司令員。
莫文燁非常興奮,他過去是軍事干部,后來轉政工,迫切想回軍隊去,獨當一面。而且早在抗戰時期,他就有過與肖勁光搭檔的經歷,一個是留守兵團政委,一個是司令。
莫文燁點頭答應了,可全軍干部歸總政治部管,總政副主任肖華不同意。肖華找莫文燁談話,說他長期搞政工,還是不改行最好。而且總政正在籌辦政治學院,他和總政部主任羅榮桓脫不開身,讓莫文燁過去主持工作。
這下輪到莫文燁犯難了,他已經答應了肖勁光,而且到北海艦隊當司令,也是他夢寐以求的。肖華只好耐心勸說,說肖勁光那邊他去說,另外負責政治學院工作一事,也是羅主任的意見。
莫文燁只好去見羅榮桓。羅榮桓心平氣和地說:“我把全軍兵團級干部篩選了一遍,只有你最合適,由你來當這個副院長。”
至于肖勁光要人,羅榮桓出了個主意,說:“沒關系,反正你也沒搞過海軍。”
莫文燁心里敞亮了,被放鴿子的肖勁光卻發了好大的火。肖勁光找到肖華,怒氣沖沖地質問:“莫文燁當艦隊司令怎么不行了?過去軍政干部調動是常有的事,我肖勁光當過政委,你肖華也當過司令!”
肖華沒有生氣,笑著說:“你這是浪費人才,再說了,這是羅主任的意見。”
肖勁光雖然生氣,但總政的意見不能不聽,只好放莫文燁當政治學院副院長去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