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錯覺——最近日子過得特別快?刷會兒手機、吃頓飯,一天就沒了?其實,這可能不只是你的感覺——地球真的在“偷偷加速”轉!
倫敦大學天體物理學家格雷厄姆·瓊斯最近發出提醒:今年夏天(7月9日、7月22日或8月5日),地球自轉可能會突然“踩油門”,導致這三天的時長比標準24小時分別縮短1.30毫秒、1.38毫秒、1.51毫秒。如果8月5日的預測成真,那將是人類有記錄以來“最短的一天”。
地球自轉:從“減速”到“加速”的反轉
我們都知道,地球自轉形成了晝夜交替。正常情況下,一個太陽日是嚴格的86400秒(24小時)。但受月球引力影響,過去幾十億年里,地球其實一直在“減速”——就像被慢慢拽住的陀螺,一天的時長從最初的幾小時,逐漸延長到現在的24小時。
但從2020年開始,劇情突然反轉:地球自轉速度不降反升,頻繁打破“最短日”紀錄。比如2020年7月19日,一天短了1.47毫秒;2022年6月30日,更是縮短了1.59毫秒;2024年更是“破紀錄專業戶”,多個日子刷新了最短日的榜單。
誰在“撥動”地球的轉速?
地球自轉的微小變化(幾毫秒級),可能和這些“幕后推手”有關:
- 地核的“舞蹈”:地球核心是滾燙的液態金屬,這些熔融物質的流動會改變地球的質量分布。就像花樣滑冰運動員收臂時轉得更快,地核物質的重新分配也可能讓地球轉得更“帶勁”。
- 洋流與大氣的“推拉”:海洋環流和高空急流(大氣中高速流動的“空氣絲帶”)會帶動地表質量移動,輕微影響自轉速度。
- 冰川與氣候的“小脾氣”:冰川融化、厄爾尼諾等氣候現象,也可能通過改變地表質量分布,讓地球“轉得更快或更慢”。
不過,科學家坦言:這次持續加速的具體原因仍是個謎——現有的大氣和海洋模型,暫時解釋不了地球為何突然“趕時間”。
0.001秒的變化,影響有多大?
你可能覺得:幾毫秒的差別,能有什么影響?但對現代科技來說,這“一眨眼都不到”的時間差,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衛星定位(GPS)、手機通信網絡、金融交易系統……這些依賴“分秒必爭”的技術,對時間精度的要求極高。如果地球自轉持續加速,我們甚至可能需要歷史上首次引入“負閏秒”——即從標準時間中“減去一秒”,來保持與地球自轉同步(目前我們通過“閏秒”加秒調整時間)。
地球會一直加速嗎?
莫斯科國立大學科學家列昂尼德·佐托夫表示:“地球不可能永遠加速,它遲早會再次減速。”但至少現在,這顆藍色星球仍在“轉得更歡”。
下次看表時,不妨想想:我們正經歷著地球自轉的“特殊時期”——那些悄悄縮短的幾毫秒,記錄著這顆星球不為人知的“小脾氣”。
你對“史上最短一天”好奇嗎?
如果未來真的要“減去一秒”,你希望這一秒用來做什么?
歡迎在評論區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