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近日,在華盛頓舉行的這場日美外長會晤中,日本外相巖屋毅一句“將根據日本自身判斷推進防衛能力的根本性強化”,可謂擲地有聲,背后卻并非只是表面上的“主權宣示”那么簡單。當魯比奧代表特朗普政府再次重申要求盟友增加防務開支,巖屋的回應看似是一次罕見的“頂撞”,但究竟是對美戰略綁架的反彈,還是又一次“演得像樣”的配合,這才是關鍵。
美國的施壓并不新鮮。特朗普政府對盟友的態度是一貫的“你拿錢、我保你”,尤其在北約和亞太地區多次喊話要求加碼軍事預算。但這次日本外相的表態,不僅沒有如往常般俯首聽命,甚至沒有討論任何具體金額。這種模糊而強硬的表態,讓外界看到的是日本“硬氣”的一面,但內里卻可能是更深一層的自主戰略考量——日本并不拒絕軍事擴張,甚至正在推進中,只是不愿再按照美國設定的格式買單。說白了,日本不是“不交錢”,而是“不讓你來定怎么交”。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會談并未談崩。相反,日美雙方確認將繼續推進官員層級的磋商,甚至計劃召開新一輪“2+2會議”。更令人玩味的是,兩人還一拍即合,要拉攏韓國、菲律賓等“志同道合者”。這就意味著,盡管日本在姿態上展示了“自主性”,但戰略上并沒有脫離美方軌道,甚至還在充當區域聯盟編織的“合伙人”。從實質上看,這更像是一場“責任劃分”的重演——日本愿意承擔更多安全事務,但要有說話權,要成為戰略策劃者,而非僅僅是財政支持者。
這其實暴露出一個更深的矛盾:美國想要“低成本維穩”,但日本想要“高話語權換軍力提升”。這在如今全球力量結構劇烈變動、區域安全環境極度緊張的背景下,格外引人關注。日本不斷試圖在強化自身軍事實力與維護對美同盟之間踩一條模糊但有進取性的紅線——它不愿意脫鉤美國,但更不愿繼續做一個無條件服從的“二等盟友”。所以,在口頭上講“自主”,在行動上卻和美國不斷加深軍事聯動,這種“雙軌制”或許才是真正的戰略核心。
這套玩法并非沒有風險。在亞太地區,美國依舊主導著海空控制權和關鍵信息情報系統,日本在防衛自主化上的推進,很容易引發美方對“脫隊傾向”的警惕。而對于區域內其他國家來說,日本這次的表態也可能被誤讀為“獨立軍事崛起的前兆”,觸動鄰國敏感神經,尤其是那些與其存在歷史恩怨與領土爭議的國家。
但巖屋毅顯然不是只為博一個外交話題熱度而發聲的。他所代表的是一個越來越清晰的日本戰略方向——借美中戰略對抗的夾縫,悄悄推動日本國家定位的升級。防衛開支不是核心問題,自主制定防衛政策、獲取區域安全主導權才是日本政府真正關心的議題。以防衛“自主”為包裝,將“解禁集體自衛權”后的實際軍事躍進合理化,是日本政界保守勢力近年來一以貫之的伎倆。換句話說,這不是一場拒絕,而是一場分權的談判。
當然,美國未必看不出這一點。魯比奧并未在會談中表現出強硬回應,這恰恰說明華盛頓愿意在表面上給日本一些“獨立操作空間”,只要最終不影響美主導的地區戰略框架。問題在于,一旦日本掌握更多軍事資源和政策主導能力,其后續對美政策走向是否依舊保持一致,將成為整個聯盟穩定性的最大變數。
而在更宏大的國際背景下,這場日美之間的“防務自主”交鋒,也折射出全球安全合作體系的裂痕越來越明顯。從歐洲到印太,美國對其盟友的“信任感”持續下滑,而各國也不再滿足于做一個聽命的“小弟”。日本的這句“我們自己判斷”不是結束,而是開始——一個各國盟友都在重新審視自身利益和戰略自由度的新階段。
日美之間,這段維系多年的軍事蜜月期,可能并未結束,但它已經不是從前那個你說我做的模式。它更像是一對正在重新厘清“誰該做主”的搭檔。在全球秩序重構、地緣沖突不斷加劇的今天,這種盟友之間的“再分工”,既可能帶來新平衡,也可能埋下新的不穩定因素。日本的下一步,不僅僅是“判斷自己的防衛”,而可能正悄悄決定整個亞太格局的下一輪權力游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