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歐洲正犯下一個大錯”,美國《紐約時報》近日以此為題發文稱,歐盟急速重整軍備恐釀成歷史性錯誤。歐盟上個月26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峰會。會議發表的成果公報顯示,歐洲國家最終在美國重壓下妥協,接受將最低軍費開支提升至GDP5%的方案(簡稱5%標準),大幅度提升了軍費開支水平。
除了美國在北約內部的強勢推動這一外驅力外,歐洲整體軍費開支水平的提升也有其自身內驅力的作用。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曾因“最低軍費開支占GDP2%”與美國激烈爭吵,甚至一度導致北約處于“腦死亡”狀態的歐洲國家,短短數年后能夠在“5%標準”問題上作出妥協,很明顯受到歐盟提升防務自主能力的迫切愿望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與今年以來歐盟力圖實現“重新武裝歐洲”的諸多行動不謀而合。今年3月初,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提出一項8000億歐元軍費開支計劃,旨在打造一個“安全和有韌性的歐洲”。5月中旬,歐盟設立了一個總額為1500億歐元、由歐盟共同預算支持的軍備貸款基金,向成員國提供用于防務相關能力建設的貸款支持,通過聯合采購的形式購買武器系統和平臺。
歐洲軍費開支水平的快步躍進,折射出歐盟和歐洲國家在當前錯綜復雜且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環境中,希冀以快速增加軍費投入的直接方式,在最短時期內彌補自身軍事能力短板,以增加戰略自主化解地緣安全焦慮的戰略意圖。
美國新政府上臺后,歐盟和歐洲國家心態日漸焦慮,不僅外部安全形勢依舊嚴峻,而且在跨大西洋聯盟和歐洲安全事務中的重要性和話語權均持續下降。一是俄烏沖突為歐盟帶來了持續性安全沖擊,安全焦慮促使歐盟主動尋求提升防務自主能力。歐盟不得不正視自身防務能力不足的短板并主動做出實質性改變,而非像以往一樣僅停留在政策宣示層面。二是美國新政府上臺后美歐關系的變化,使歐盟不得不采取未雨綢繆的措施以應對這一新變化帶來的沖擊。“美國優先”再次取代跨大西洋主義,成為美國新政府核心對外戰略原則,結束了拜登時期跨大西洋關系的“蜜月”狀態,深刻挑戰了歐盟在跨大西洋聯盟體系中的話語權,增加了歐洲對美國可靠性的疑慮。作為歐洲一體化的結晶,從歐盟角度來看,其長期引以為自豪和高度倚仗的所謂規范性力量,并不能有效地應對時下的嚴重困境。在大國地緣政治競爭日益激烈的大環境中,快速提升軍事能力建設投入彌合共同防務建設短板,增強歐洲國家自我保護的能力,被歐盟和法國、德國等歐洲大國視作重大且緊迫的戰略任務。
此次北約的歐洲成員國在一系列討價還價后,最終集體被“說服”,接受美國政府力推的“5%標準”,在某種意義上是歐盟和歐洲國家采取的一種應付美國壓力的策略。提升軍費投入水平本身也是“重新武裝歐洲”的應有之義,“5%標準”在大方向上與歐盟的共同防務建設不存在矛盾。以一種經歷激烈議價后“勉為其難”的方式接受這一標準,既迎合了美國政府的相關要求,成功換取了美國承諾繼續遵守《北大西洋公約》第5條規定的集體防御義務,成功將美國“留在”了歐洲。同時歐盟又借美國政府施加的強大外部壓力,對西班牙、匈牙利、斯洛伐克等提升軍費不積極的國家進行打壓,間接緩解了其推動歐洲國家整體防務開支水平提升的阻力。概而言之,北約海牙峰會并不是美國單方面的“外交勝利”。
大刀闊斧提升整體軍事投入水平,彰顯了歐盟和歐洲國家以提升戰略自主謀求脫困向前的戰略雄心,然而與美好愿景相伴的是不容忽視的掣肘,前路并非一條坦途。要實現整體軍費支出的躍升,最關鍵的是資金籌措問題。對于一些近年來經濟發展并不景氣甚至財政捉襟見肘的歐洲國家而言,如何籌集足夠的資金成為一大難題。在開源路徑有限的情況下,從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公共衛生等領域轉移資金或將成為無奈的必選項。不僅民眾生活質量會因此發生下滑,而且必將遭到民粹主義者的激烈反對,激化社會矛盾,引發社會秩序動蕩。
另外,軍費支出并不能立刻轉化為軍事能力,歐洲國家無論在軍事技術上還是在軍工產品端,都高度依賴美國,加之歐盟尚未實現國防工業一體化,本土企業彼此存在競爭關系且在與美國同行競爭中均處于顯著劣勢,因此其難以生產出能夠替代美國產品的同類產品。
因此,迎合美國快速增加軍費投入水平,或將繼續增大歐盟和歐洲國家對美國的依賴,為美國軍工企業對歐新一輪利潤收割創造了條件。(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