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縣有煙葉王國之稱。據史料記載,煙葉自明代(十七世紀,也就是明萬歷年間)傳入中國后,襄城縣因其適宜的土壤和氣候條件(沙壤土、光照充足。),便有農家開始零星種植煙草。
不過,那時還沒有烤煙一說。農戶種植的煙草收割后,多是放在太陽下曬制,曬干后揉碎自己裁紙卷來抽。這種小農小范圍種植的煙草,屬于自產自銷,產量應該不大。
十八至十九世紀,襄城縣煙草種植面積逐漸擴大后,才形成一定的規模,遂成為地方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到了二十世紀初(也就是民國時期),隨著近代卷煙工業的興起,襄城縣產的煙葉,因其品質優良,被納入卷煙廠的原料供應鏈后,提高了煙農種植煙草的積極性,促使種植面積進一步大幅增加。
聽八十九歲高齡的父親說過,在解放前,襄城縣的烤煙在全國已經頗為知名。每年夏秋季節,煙葉烤制完畢后,煙農除了在襄城縣本地出售烤煙外,為了能賣個好價錢,便有種植大戶雇一些人力車,把煙葉拉到許昌城,或南陽、漯河等周邊更遠的地方去售賣。
我小時候的七八十年代,在雙廟鄉一帶,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歇后語:煙葉掉溝里——合(河)適(濕)。
在炎熱的夏季,蹲在悶熱的煙棵中間,不一會兒就滿身大汗
這個歇后語的背后,還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煙農去外地賣煙途中,由于土路顛簸,過小石橋時,一不小心,拉煙的架子車翻倒在了河溝里。
煙葉濕了,煙站自然是不會收購的。這個煙農只好把架子車從河里拉出來,又把煙葉從河水里撈上來,裝到架子車上拉回家,一一攤開晾曬后,重新打捆去煙站售賣。
經過河水浸泡的煙葉顏色發暗,品質已經降低,通常情況下難以賣上好價錢。
讓這個煙農沒想到的是:就他曬煙的這幾天功夫,煙價大漲,價格翻了不止一倍。他的煙葉不但沒有因為經過水的浸泡而降價,反倒賣了個好價錢,這才有了“煙葉掉溝里——合(河)適(濕)”這個歇后語。
當然,這個歇后語傳播范圍有限,也就流傳在我們那不大的地界。
繼續回到煙草種植這個話題上來。
解放后的1950年代,國家實行煙草統購統銷政策,襄城縣被列為全國重點煙草產區之一后,由國家派出的專業煙葉技術人員指導和推廣,引導煙農種植優質烤煙品種(如“紅花大金元”),還教授煙農掌握煙草的科學種植技術和烤煙技能,使優質煙葉產量得到了質的提升,煙葉才成為襄城縣地方經濟的支柱產業。
綁煙葉到煙桿上雖然不是技術活,但也挺累人
1958年8月7日,毛澤東主席來到襄城縣(當時屬許昌專區。那時的許昌專區有多大呢?據查,1953年,經中央人民政府批準,淮陽專區所轄的扶溝、商水、西華三縣及周口市劃入許昌專區。調整后,許昌專區轄許昌市、漯河市、周口市3個縣級市及15個縣,總面積達到2.8萬平方公里(1953年數據),覆蓋豫中平原核心區域。)的三里溝鄉(現屬汾陳鎮)煙田,實地察看當地的煙葉種植情況。看到長勢旺盛的煙田后,毛主席稱贊襄城為 “煙葉王國”。
毛主席親批的“煙葉王國”這一稱號,使襄城縣煙草在全國的知名度大幅提升的同時,也促進了產量的提升,和銷量的增長。
在我小時候的七十年代末期,秋后農閑時節,生產隊組織社員分揀煙葉,社員們閑談時最多的話題,也是感激的話語,便是毛主席來到襄城縣視察后,給當地帶來的福報了。
1980至1990年代,襄城煙葉種植技術再一次得到現代化技術加持下的提升(如集約化育苗、科學烘烤),促使產量達到新的高峰,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20萬畝左右。
二三十年前的煙炕已經過時沒人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數控煙
襄城縣的煙草產業之所以會做強做大,因其有適宜煙草生長的地理環境,和樸實勤勞能干的莊稼人。
當地獨特的褐土和沙壤土適宜于煙草的生長,且土壤中富含鉀元素,利于煙葉香氣物質積累。烤制后的煙葉色澤金黃、油分足、燃燒性好,是高檔卷煙的重要配方原料,因此,襄城縣的煙葉,是成為上海、云南等地卷煙廠的優質原料基地的原因所在。
可以說,近二三百年來,在襄城縣境內,幾乎家家戶戶的農家都種植有(過)煙葉。
八十年代還沒有土地流轉一說,農民獲得的土地均等,加之剛剛實行分田到戶沒多久,農民依靠種地發家致富的積極性正高,所以,在農戶種植的秋莊稼中,煙葉的占比應該是最大。
煙農們種煙賣煙,雖然可以獲得不菲的經經濟效益,但煙農的付出,卻頗為艱辛苦累。這種艱辛和苦累,一般的城里人難以想象。
數控煙炕烤出來煙品相好,高等級煙葉多
先說種煙吧。種煙分為育苗、栽種、管理、刷煙、炕煙、分揀分級。分級打捆后,拉到附近的煙站去賣。
煙草的育苗環節和種植環節與其他農活相比,并沒有多苦累。等到煙葉長成,開始從煙棵上收割煙葉開始,才是煙農苦累的開始。
煙葉長成的季節,也是一年中天氣正炎熱的季節。煙農從煙棵上收割煙葉時,在煙棵沒過頭頂的悶熱煙地里,需蹲下身來,把長熟的煙葉一葉一葉掰下來,先碼齊放在地上。等到煙葉收割完畢,再一捆一捆的把生煙葉從地里抱出來拉回家。
這一番操作下來,汗水早已浸透了衣服。頭發上、衣服上、雙手上,也都沾滿了黑黑的煙油,感覺黏唧唧的甚是難受。
把生煙葉拉回家后,先綁在煙桿上,然后掛在煙炕里,經過幾天幾夜的烤制,才可以烤好。
烤煙是個技術活。什么時候小火,什么時候大火,什么時候去濕,什么時候烤干,都有一定的流程。這期間,火不能斷,即便是夜里,人也不能睡。
待到煙葉烤干后,先打開煙炕的門和天窗透透氣、降降溫。即便如此,煙炕里的溫度,應該還有五六十度這么高。男人們不畏高溫,進到煙炕里,把煙葉一桿一桿的拿出來。
對于煙農來說,每一分收獲都是喜悅
我那時也曾經在大人進煙炕出煙葉時,進去打過下手。在記憶中,人進到煙炕里,就像進到火爐里一樣,熱氣撲面而來,有種被熏烤的熾熱感。在煙炕里待不大一會兒,便會大汗淋漓。從煙炕里出來,衣服全被汗水浸透,可以擰出水來,鞋子里也已被汗水灌濕。
當人們在應酬或閑談、消遣時,點一支煙,美美地抽著,可曾想到煙農的苦?
寫到這里,我想起了宋朝范仲淹寫的《江上漁者》這首詩來:
詩云: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唐朝詩人李紳在《憫農》中,也有同樣的感嘆: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紳的這首詩所描述的場景,更貼近煙農的真實生活寫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