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繼續說一說玉米的事情。
剛進入7月,玉米就大事頻出。進口玉米拍賣落地后,第一拍場面火爆,剛給玉米市場奠定了一些信心,但轉眼第二拍就來了。
而且第二拍發生了重要變化,這讓玉米市場的心再次提到了嗓子眼,神經再次繃緊。
根據公布的消息顯示,進口玉米第二拍將于7月4日開啟,依舊是美國玉米,但數量、拍賣的區域以及拍賣對象均發生了變化。
首先,數量從第一拍的19.8萬噸增加到了30.6萬噸。
其次,地區也有所擴大,覆蓋了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湖北、安徽、湖南、廣西、浙江、福建、遼寧等11個省份,共計53個庫點。
第三,取消了定向,采用公開競價的方式,具備進口糧食加工資質的企業基本都可以參拍,這意味著參拍企業范圍明顯擴大。
我們暫且把它總結為“3個擴大”,這3個擴大一出場,確實也夠玉米市場喝一壺的。
且不說這3個擴大本身的影響有多大,這才僅是第二拍,而且這第二拍距第一拍沒隔兩天,要是按這個邏輯推,那么第三拍、第四拍的數量、地區以及范圍可能還要再擴大。
所以,玉米能不慌嗎?
慌才是正常的。
但慌歸慌,我們還是要靜下心來,看看這個拍賣對玉米的影響究竟會有多少?
這個影響肯定會有,有多少是個問題。
之前第一拍影響不大,或者說不僅沒啥影響,還反而因為拍賣火爆,引發了市場的看漲信心。
但是剛激動了不到一天,第二拍的冷水就潑下來了。
第二拍對玉米影響有多大呢?
我認為有一定影響,因為第二拍有一個重要變化是值得關注的,就是取消了定向,擴大了參拍企業的范圍。
至于說數量增加,這是正常的,因為區域擴大了嘛,數量肯定要增加的。
但第一拍時是邀標,僅限于飼料企業,但第二拍時范圍明顯擴大了,也就是說,只要具備相關資質的企業都可以參拍,既包括飼料企業,也包括深加工及初加工企業。
這也是令市場緊張的重要原因。
那么符合資質的企業有多少呢?
根據官方公開的信息,截至2023年底,全國在海關注冊備案的進口糧食加工企業超過5000家,也不光是玉米,也包括大豆、小麥的加工等,其中大豆壓榨的占比最高。
再加上市場普遍認為,實際數量可能要少于備案,因為還有定期審核等流程,所以能持續且穩定的開展相關業務的企業數量可能要少于備案總數。
其次,頭部效應比較明顯。
這就好比是二八定律,20%的大企業占據著80%的進口糧食加工業務,也就是說,基本具備資質的大多是像中糧、四大糧商,以及國內大型集團性企業,而中小企業及地方性企業較少。
所以這可能就會導致,雨下了,但是很可能不是雨露均沾,而是集中下到了大企業那里,所以拍賣結果很可能呈頭部分主導的趨勢。
而對大型企業來說,需求量大,且分布地區又那么廣,所以30多萬噸的數量并不會形成什么壓力。
所以,實質性影響我認為有限。
第三,但情緒性影響不可忽略。
市場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實質是實質,但情緒是情緒,這是兩個通道。
所以進口玉米第二拍的這3個擴大,肯定也會在情緒上造成一些影響,進而可能會抑制玉米的漲勢。
因為市場真正擔憂的并不是第二拍本身,而是進口玉米會以高頻率、且不斷擴大的趨勢繼續拍下去。
然后另一個擔憂則是,進口玉米拍賣落地以后,陳稻谷拍賣是不是也不遠了。
這才是玉米市場壓力的核心。
但盡管憂慮近在眼前,我們仍然認為,政策不會打壓玉米,且玉米的底氣仍然很足。
一方面是以政策糧庫存來看的話,想打壓玉米很容易。
因為算上進口儲備、增儲以及定向稻谷等,加起來有數千萬噸,相對于玉米的供應偏緊來說,是輕輕松松可以平衡這個缺口的。
但從拍賣步伐這么小心翼翼來看,是在手下留情了。
另一方面,這些政策庫存時間也挺久了,也確實有出庫的需求,所以就這么擠牙膏式地慢慢試探市場的接受度,并不會一股腦兒地嘩嘩大拍。
再加上今年的天氣變化挺多,尤其是七八月份又是極端天氣多發的時期,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著新季玉米的產情,所以這時候更不會去打壓玉米了。
但隨著拍賣的持續,玉米必然會的震蕩波動,但大跌的風險較小,玉米的底氣依然堅固,且小麥又開始重新上漲了,玉米又能跌到哪兒去呢?
本文完,歡迎關注并點贊,給個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