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三天皖北平原要遭連陰雨了。玉米棒子耷拉著腦袋,大豆莢殼鼓得發亮,正是搶收時候。可老天爺偏要在這節骨眼上"潑冷水",連續兩天淅淅瀝瀝下個不停。
去年宿州老張就吃了虧,想著等太陽出來曬曬干,結果豆子在地里發芽了。咱老輩人看云識天氣有一套,說"天上魚鱗斑,曬谷不用翻",但這回天氣預報提前三天就敲了警鐘。
眼下最要緊的是跟收割機隊敲定時間,趁明天中午那陣兒放晴趕緊下地。
玉米秸稈濕乎乎的不好脫粒,家里有烘干機的趕緊檢修,沒電的聯系鎮上的烘干房。
大豆收回來別堆成大堆,攤開了擱通風的屋檐下,每天翻上兩回。山區的地塊小,收割機進不去,得組織家里勞力戴草帽搶收,別等雨點子砸下來。
有人怕淋雨嫌麻煩,想著等雨停,可豆子在稈上多掛一天,出芽風險就高一成。我個人覺得,這時候就得算明白賬,搶收的工夫錢跟減產的損失比,哪個更重?淮河邊上的低洼地要格外留意,排水溝提前扒開,別讓雨水泡了地頭。
村里王大爺用塑料布蓋糧囤的法子挺實用,不過得注意留透氣孔,別讓潮氣悶在里頭。
還有個關鍵細節很多人忽略,收回來的作物要挑撿一遍,把帶泥帶水的雜質去掉。鄉鎮農技站這幾天都在開應急會,有啥不懂的趕緊去問,別自己悶頭琢磨。
要是實在來不及收割,跟村里合作社說說,先借塊硬化場地暫存,別堆在泥地上。
這場雨不光影響收成,還耽誤下茬小麥播種,地里太濕整不了地。老話說"秋播早一天,產量多一擔",咱得在雨縫里搶出時間來。
后天早上天蒙蒙亮就下地,全家老少齊上陣,別等太陽曬屁股。
玉米穗掰下來先碼在塑料布上,別直接堆在泥地里沾了潮氣。大豆莢用鐮刀割的時候留短茬,方便后面機械整地,也免得秸稈捂壞豆子。
這場連陰雨是場硬仗,可咱莊稼人啥時候怕過老天爺?只要提前算計著、手腳勤快點,損失就能降到最低。記住了,地里的收成不等人,現在多流點汗,秋后少嘆點氣。
散會后趕緊回家收拾工具,明早五點村口集合,咱跟天氣搶時間!
最后再叮囑一句,收回來的糧食別大意,每天都得查看有沒有返潮,這才是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