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日電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習近平7月1日上午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研究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等問題。
這一次,中央不再只講“增長”,而是開始講“發展”。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是一份分量極重的文件。它不只是一個政策口號,也不僅是一次經濟范疇的調劑,而是一次對中國經濟結構、邏輯和運行方式的系統性校準。
可以說,這是一次要動“筋骨”的改革,而非單純地修修皮肉。
要理解這份文件,先得直面一個現實:中國的市場,從來就不夠“統一”。
幾十年改革開放,我們收獲了增長,也留下了裂痕。每一個地方政府都在跑馬圈地,想辦法把資源和投資拉進自家地盤,GDP是一把升官的尺子,也是一場地方政府間的“軍備競賽”。
結果是,表面上是一國之內的市場,但地方和地方之間,筑起了一道道“隱形墻”。
你在南匯修了一條通往浦東的路,卻被浦東半路截斷。你在江蘇搞了個產業園,卻被隔壁省用政策卡了脖子。修的是路,斷的卻是資源、人口、信息的流通鏈。這些年,那些“斷頭路”可不只是地上的,還有審批的、稅制的、制度的。
于是,哪怕我們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卻依然存在“工業化快、城市化慢”“東部富、西部弱”“一線卷、下沉困”的結構性失衡。
而“全國統一大市場”,本質上就是要從根本上破除這種分裂——打通這些“斷頭路”,拆掉這些“看不見的墻”。
在市場建設層面,這是一次徹底的再造。
過去幾十年,地方政府主導了大量產業政策。結果就是,全國一窩蜂搞汽車,一起上芯片,產業雷同、競爭惡化、資源重復配置,陷入低效內卷。這不是市場的選擇,這是行政拉郎配。
更嚴重的是,為了保住地方企業,不少地方搞起了“軟性壁壘”——外地企業進不來,本地企業出不去,表面是保護,實則是封閉。這種“地方主義”,不但拖累了企業競爭力,也阻斷了優質資源的自由流動。
統一大市場的意義,恰恰就在這兒:不是誰來管誰,而是讓市場在更公平、更透明、更高效的軌道上運行。
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不由地方自己說了算,得由全國統一標準說話。準入一張清單,全國通行,不允許你自己偷偷另起爐灶。
這不叫回歸計劃經濟,而是給市場立規矩。就像一場球賽,不是球員說了算,而是裁判有權吹哨。
但光靠裁判還不夠,球場的環境也得跟得上。
問題在于,弱勢地區缺的不是熱情,而是“硬件”和“軟件”。過去二十年,中央投了大量財政轉移支付,希望能拉一把欠發達地區。可這筆錢,大多進了“看得見”的項目里:修路、造橋、搞開發區,效果雖快,但后勁不足。
你投錢搞開發區,可產業沒有基礎、市場沒有支撐、人才留不住,幾年后只剩下一堆空殼廠房。你修好了路,可沒有醫療、沒有教育,年輕人依然不愿留下。
這不是發展,是空轉。
統一大市場的另一個核心,就是“有效市場+有為政府”。地方不能再搞“一刀切”的花拳繡腿,中央的錢必須花在刀刃上——教育、醫療、公共服務,這才是留人、興業、塑優勢的根基。
一個地方能不能留住人,不是靠招商廣告,而是看孩子能不能上好學,老人能不能看好病,年輕人有沒有希望。能把人留下,才談得上產業,談得上未來。
當然,這條路不會輕松。
因為要打通的,不只是城市與城市之間的“斷頭路”,更是思想、權力和利益之間的壁壘。每一份地方保護的背后,都是政績考核的壓力、地方財政的焦慮和資源競爭的本能。但如果這個系統性結構不改,再多的GDP堆出來,也只是空中樓閣。
過去的中國,靠的是規模和速度;未來的中國,必須靠質量和協調。這不僅關乎經濟效率,更關乎社會公平。
你不能讓幾座城市吃盡紅利,留下大片沉默地帶自生自滅。那不是共同富裕的方向,也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
所以這場改革,不只是經濟調整,更是一次關于國家治理結構的深度再構。
也許,眼下我們看不到它帶來的立竿見影,但往后十年、二十年,這場“打通斷頭路”的行動,會成為決定中國能否走向現代化高質量發展軌道的關鍵一步。
它不是計劃經濟的回潮,而是市場經濟的升級。
真正的統一,不是整齊劃一,而是在規則之下的協調運行。
真正的公平,不是平均分配,而是讓每一個角落都能有機會參與、分享和改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