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福建某地發現一處唐代驛站遺址。其內挖出一件奇特的唐三彩陶罐——為雙層結構,夾層中塞滿白色結晶粉末。起初考古專家以為是香料,待實驗室檢測結果出爐,眾人皆大為驚訝:原來此物竟是硝石,乃唐代“制冰神器”!
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罐底刻著“貢荔”倆字兒,難不成這就是傳說里楊貴妃那“荔枝冰箱”?一千好幾百年前,唐玄宗為討美人兒歡心,不光修了千里荔枝道,還整出史上頭一遭的最早“冷鏈保鮮”?
非實物,僅供參考
一、硝石制冰:唐朝的黑科技
唐朝時期沒有電,也沒有冰箱。不過貴族們很早就想出了夏天制冰的辦法——依靠硝石。你可能在穿越小說里都看過,這種白色晶體原本用于制作火藥,卻有一個極其厲害的特性:接觸水時會吸熱,能使周圍溫度迅速降至可結冰。
工匠們將水裝入小罐之中,隨后把小罐放入裝滿硝石水的大缸里,不久后小罐里的水便結成了冰塊。唐末《酉陽雜俎》記載長安貴族夏天擺宴飲酒時,“以硝石制冰鎮酒,涼沁齒牙”,可是誰能想到這項技藝竟被用于荔枝保鮮?
二、福建貢道的“冷藏車”
出土的雙層陶罐,內層放置荔枝,外層填充硝石,密封起來就如同一個迷你小冰柜。福建文史研究員林振華說道:“唐代福建進貢荔枝需走海路。然后轉運河,要十多天,這種罐子能讓荔枝保鮮七八天,運到洛陽之后再換冰接著運送。”
最厲害的就是罐口那個設計——用螺旋紋來密封,既能防潮,又能透氣?,F代實驗都顯示,這個構造能讓罐子里頭二氧化碳濃度變高,把荔枝腐爛給延緩,簡直就是古時候玩“氣調保鮮”。
三、荔枝道上的“冰火兩重天”
新鮮荔枝要從嶺南送往長安,即便快馬加鞭也需七日。唐代驛卒送荔枝有簡便直接之法:人休息而馬不停,每隔三十里更換一次馬匹,每過百里則更換一回冰罐子?!缎绿茣酚涊d天寶年間,從涪陵到長安,設置了七十六座驛站專門用于送荔枝。
可福建那邊貢道夠險峻,得翻過武夷山,還要過鄱陽湖??脊艑W者在沿途驛站發現很多硝石殘渣,這說明這兒曾經可是最忙碌的“加冰站”。有個驛卒墓志銘上刻著:“日馳三百里,冰融即受杖”。唉!為了貴妃的荔枝,得有多少人累斷腿?
四、楊貴妃到底吃沒吃到鮮荔枝
學界一直都有爭議,南宋時《輿地紀勝》說涪州荔枝“三日到長安,色香不變”,可福建荔枝起碼得花上七日才行。直到這個唐三彩罐給挖出來,謎團才總算是弄明白了。
她吃的既是鮮果,也是“黑科技”產物。罐子內壁檢測出有荔枝糖分殘留,而外層硝石層足有三厘米厚,可使其扛過最熱的時候。正如白居易所說:“若離枝三日味變”——然而有了這個罐子,能多撐幾天。
現在福建博物院把這件“荔枝冰箱”給仿制出來,觀眾一按按鈕,罐里頭就冒出冷霧。策展人樂呵著說:“這可是楊貴妃同款,比現代冰箱早千把年?!?/p>
清末的時候還在用硝石制冰,老北京那些賣冰鎮酸梅湯兒的攤兒上,老是擱著個硝石桶,誰能料想,這股子清涼勁兒的來處,居然藏著段“紅塵妃子笑”的奇事兒?
參考資料:
福建唐代驛站考古報告(1989年福建省文物局)
《唐代貢荔運輸考》(林振華,1995年)
硝石制冰技術復原實驗(中國科技史學會,2002年)
《新唐書·地理志》驛道記載
白居易《荔枝圖序》原文分析(陜西師大唐史研究所)
《酉陽雜俎》唐代制冷記載校注
唐三彩冷罐科技檢測報告(中科院考古所,1990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