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CCTV國際時訊,針對日本鹿兒島縣吐噶喇列島近海區域近期地震頻發的情況,日本氣象廳當地時間今天(7月2日)下午舉行緊急記者會。日本氣象廳稱,統計顯示,自當地時間6月21日8時至7月2日16時,當地已累計發生有感地震(震度1以上)911次。
吐噶喇列島位于鹿兒島縣南部,由12座島組成,其中7座有人居住。吐噶喇列島及其附近海域21日以來地震活動頻繁。
△日本西南部鹿兒島(資料圖)
據日本氣象廳7月2日消息,當地時間當天16時17分左右,日本鹿兒島縣吐噶喇列島近海附近發生5.1級地震,最大震感為震度4,震源深度20公里。
當天稍早前,當地時間15時26分左右,鹿兒島縣吐噶喇列島近海附近發生5.5級地震,最大震感為震度5弱,震源深度10公里。
日本氣象廳方面稱,地震頻發讓當地居民的不安難以消除,因此召開本次緊急記者會。當地頻繁的地震活動何時結束,目前無法確定。日本氣象廳提醒當地居民注意安全,做好能夠隨時避難的準備。
從地震頻率來看,6月22日和23日分別監測到100多次地震,而后呈現減少趨勢,6月26日低至15次。然而,6月28日起頻率再度升高,6月29日測到94次。
當地氣象部門說,地震活動目前仍在持續,呼吁民眾為應對強震做好準備。島上居民表示,頻繁地震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令人感到疲憊不安。同時,有居民表示嚴重“睡眠不足”。
由于吐噶喇列島地震不斷,關于所謂“吐噶喇法則”的傳言成為日本社交媒體熱門話題。該傳言稱,吐噶喇列島頻繁發生地震后,日本國內其他地區將發生大規模地震。多名日本學者駁斥這種說法。熊本大學海洋火山學副教授橫瀨久芳說,該傳言“沒有科學根據”。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府3月31日發布的《南海海槽大地震風險評估報告》,公布了有關“南海海槽特大地震”的最新估算損失數據。報告提到,未來30年內,南海海槽發生8級以上特大地震的概率從70%提升至80%。這一調整基于近年來地震數據的積累與板塊應力監測的結果。
南海海槽,是從日本東京西部的靜岡縣一直延伸到九州島南端,長近800公里、深約4000米,面積約700平方公里的一大片海域。其位于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交匯處,是一條匯聚型板塊邊界,將東亞活動陸緣構造域與西太平洋構造域分隔開來。從歷史上看,南海海槽地震帶約每100—150年發生一次大規模地震,自上世紀40年代以來已進入新的活躍周期,板塊俯沖積累的應力接近臨界值。其潛在影響可能意味著,預測地震可能波及沖繩至福島的太平洋沿岸區域,導致29.8萬人死亡和1.8萬億美元經濟損失,遠超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的破壞規模。
微信訂閱
歡迎通過郵局渠道訂閱2025年《電腦報》
郵發代號:77-19
單價:8元,年價:400元
編輯|張毅
主編|黎坤
總編輯|吳新
爆料聯系:cpcfan1874(微信)
壹零社:用圖文、視頻記錄科技互聯網新鮮事、電商生活、云計算、ICT領域、消費電子,商業故事。《中國知網》每周全文收錄;中國科技報刊100強;2021年微博百萬粉絲俱樂部成員;2022年抖音優質科技內容創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