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芒來小姐 編輯:阿若
來源:壹點靈心理
ID:yidianling0
最近朋友搬家,終于在工作五年后迎來了真正的獨居生活。
雖然通勤得一小時,但她每天下班回家后都感到滿足,并后悔沒早點搬出來自己住。
借機和朋友們聊起來,現在年輕人想獨居,好像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很多人剛畢業,工資只夠合租一個小單間,有些還會和人拼一張床。
大多數人都得工作幾年后才有底氣整租,而且要么房間很小、要么位置很偏。
回老家工作、備考的人也是,為了節省房租或者方便而住在家里,結了婚又和伴侶一起住。
從學生時代到結婚生子,從來都沒有過一段獨自居住的體驗。
但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獨居”對人的一生有著深遠的影響。
它不僅僅是一種生活狀態,更是一種心理成長。
圖源:和朋友的聊天記錄
人在獨居時,才有機會脫離他人的期待與評價,只面對“純粹的自己”。
這意味著我們不用再配合室友、伴侶、父母、孩子的生活習慣;
可以觀察自己的生活節奏、喜好、狀態,逐漸建立起清晰的自我認知。
獨居不止是自由,還是你和自己建立深度關系的開始——
01
人必須先有安全空間
才能發展其他
日劇《想一個人死去》中,39歲的白領鳴海,單身獨居,家里有一只貓和一堆追星周邊。
這片空間是她的避風港:無論在職場上受了多大的氣,回到家,吸吸貓心情就好了;
無論父母催婚有多煩人,回到家,跟著偶像的新歌跳跳舞,煩惱就沒了。
雖然單身姑媽的凄涼晚年,一度讓鳴海想要結束獨居、結婚生子;
但她很快就想通了:“我只是不想像姑媽那樣凄慘地死去,不是想結束現在的生活方式。
我享受獨居,享受單身。比起找個人結婚,我更應該做的是:想辦法一個人好好生活、好好死去。”
獨居到底有什么好處呢?
美國作家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給自己搭建了一個小木屋,他這樣描述自己在木屋中的獨居生活:
“我就像住在大草原上一樣遺世獨立,我擁有屬于自己的太陽、月亮與星辰,一個屬于我一個人的小小世界。”
獨居,提供的不只是一所房子;
更是一個完全屬于自己的小世界,一個值得信任的安全空間。
圖源:pexels
《深度關系》一書中有一個觀點:我們每個人,最初都依賴于父母提供的安全空間,這個空間由持續性的關愛構成,并慢慢內化為安全感。
若你感到“誰都信不過”,對外界充滿警惕,總是把人往壞處想,很可能是因為小時候父母并沒有為你提供這樣一個安全空間。
于是,你潛意識對外界抱有不安,覺得一旦放松警惕,外界的敵意就可能侵襲自己。
因此,頻繁失眠、早醒淺睡;長期抑郁、焦慮不安。
而當你給自己創造了一個安全空間,確認“這里沒有任何來自外界的敵意,是絕對好的、善的、屬于我的,我可以肆意做任何喜歡的事”。
你就能擁有全然的安全感,更容易安然入睡、心平氣靜。
獨居,就是這樣一個安全空間。
它使我們不被外界信息消耗心力,不被焦慮不安分走注意力,全然關注自己,積蓄力量發展真正值得成長的方面。
因此,選擇“獨居”這種生活方式,就意味著:
我們得到了一個「更好地成為自己」的機會。
02
沒有“大人味”的人
遭遇著隱性失權
然而現實卻是,很多人沒辦法搭建一個完全屬于自己的安全空間。
因為沒錢租房買房、缺乏生活能力、父母干涉太多、原生家庭控制欲太強不允許獨立……
而不得不與人合租、與父母住在一起。
最近在微博看到一條討論說:
“人真的像動物一樣,要有自己的安全領地。 如果快30歲還和父母住在一起,經濟再獨立,生活精神也無法獨立。”
面對父母,總是左右為難、夾縫求生。
比如:
20多歲時不會做飯,被父母說“真懶”、“看你以后怎么辦”;
想學做飯進廚房了,又被父母說“別亂動”、“搞得亂七八糟的”。
再比如:
明明收入比父母高,在父母看來卻還是“長不大”;
外賣偷偷點、到點催睡覺、拿快遞被父母指責亂買東西……
圖源:pexels
一位網友精準描述了無法獨居的年輕人的狀態:
“現在很多年輕人說自己沒有大人味,而早年的大學生照片一眼就能看出是成年人……
當年輕人沒有獲得足夠的資源和權力主導自己命運的時候,自身的處事方式和散發的氣質,才會讓人覺得像小孩。”
“沒有大人味”的年輕人,面臨一種隱性的失權:
無權決定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無權擁有完全屬于自己的安全空間。
因此,即使工作穩定、經濟獨立,也仍然感覺自己像個小孩。
由此產生一連串副作用:
缺乏繁衍愿望,不想結婚生子,內心覺得自己還小,無法承擔家庭重任;
缺乏主見自信,在家背著父母偷偷吃外賣;在外與人社交時,總覺得格格不入、低人一等;
缺乏生活熱情,因為不被允許自由發展興趣,于是逐漸失去熱愛,變得毫無激情、擺爛躺平……
這些沒有屬于自己的安全空間的人,缺乏一個平臺,去真正發展出“對自己負責”的能力。
因此陷入一種“被迫長不大”的困境中。
03
搭建安全空間
從“部分獨居”開始
我26歲才從家里搬出來,在這之前,我給自己買了一個昂貴的單人沙發和落地燈,組合在一起就是一個讀書角。
親戚來做客時看到了,覺得我“自私”,光顧著給自己買那么好的家具,不給父母買一個大沙發。
正當我窘迫時,媽媽替我解了圍:“她在搞創作,需要一個這樣的空間。”
其實我搭建讀書角并非為了搞創作,但媽媽的話傳遞出一個友善的信息:
“我不懂你,但我允許你。”
有了這份允許,我心里一下踏實了很多,并且認識到:
即使我不搬出去,也能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安全空間;
即使我不獨居,也可以通過打造一個全然屬于自己的角落,實現部分獨立。
后來我更進一步意識到:這份“我允許”,不是媽媽給我的,是我自己解綁了心里的枷鎖,把自己從“不能長大”的小孩狀態里解脫出來。
因為當我意識到自己已經“部分獨立”,我便理解了:
為什么我要買那么好的單人沙發和落地燈——那不是一種模模糊糊的購物沖動,而是一次清清楚楚的成長嘗試。
先有部分獨立,并且看到、認可、允許自己獨立,下一步,才有順其自然地搬出去獨居。
圖源:pexels
在自體心理學看來:人首先要意識到,自己是有別于他人的個體,才能實現心智上的獨立。
“部分獨居”,或許正是很多想獨居而不能的人,在有限的條件下,擁有安全空間的一種有效方式。
當我們通過創造一個獨屬于自己的小角落,比如讀書角、玩偶床、電競角,知道了自己的喜惡、追求、理念和認知,就會慢慢形成穩定的自體客體。
自體客體穩定了,才會進一步會啟動自體客體需求:
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并且想盡一切辦法去爭取、去努力。
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
若你正卡在“想獨居而不能”的狀態里,千萬不要放棄獨居的努力,即使當前的空間并不讓你感到安全放松,你仍然可以創造并保住自己的一方天地。
它就像一個卵,被創造出來并且穩固地存在于那里,時間長了,“更好的你”就會從中孵化出來。
到那時,你便能真正獨立成熟,能夠自己滋養自己,成為更健康、更自信,更有生命力的個體。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空間。
它可能是一間獨立的出租屋、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也有可能是房間角落搭出的一張椅子,一盞燈,一本正在讀的書。
獨居的意義,不止是房門從此關上,而是我們終于開始學會:
在一個人的空間里,聽從自己的節奏,照顧自己的情緒,慢慢成為那個既獨立又溫柔的大人。
愿你也能在某個時刻,為自己開辟出這樣的空間。
哪怕很小、很慢、很難,也已經在長出屬于你的力量了。
心理愛好者考證/副業推薦
可從事心理行業,可增加額外收入
可成為有執業勝任力的心理咨詢師人才
↓戳圖,添加老師咨詢↓
含1對1指導規劃 + 課程體驗
如果你正在尋找適合自己的心理服務,可以考慮壹點靈的心理服務,這里有4.5萬名專業心理咨詢師,可進行線上或線下咨詢服務,他們專業、真誠,且已經準備好,識別下方二維碼可預約咨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