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灣濕地,在濱江森林公園,在浦江郊野公園,在上海動物園……昆蟲夜觀活動正進入高峰,其中,尋找螢火蟲環節最令人興奮。在浦江郊野公園一處生態基地,通過持續6年的棲息地環境修復,黃脈翅螢這種螢火蟲的數量從6年前的幾只增長到今年的近百只。而在江灣濕地一處河岸,由于新裝路燈的影響,螢火蟲數量持續減少。濱江森林公園的“蟲情”今年不錯,但明年存在未知數。6年,這里的螢火蟲從幾只到近百只
螢火蟲這種承載著很多人童年記憶、蘊藏著無限美好和浪漫的小生靈實在太脆弱了,燈光、農藥、人類活動……環境稍有變化,它們就會減少,甚至消失不見。而要再恢復夜空中飛舞的“小燈籠”,需要花很長時間。
今年,位于浦江郊野公園內的城市荒野工作室基地有了欣喜發現:黃脈翅螢的數量從2019年6月的幾只恢復到今年5月的近百只。
背后,是持續6年的棲息地環境修復。
2019年6月,城市荒野工作室在浦江郊野公園開始設計、建設上海鄉土生態科普示范基地,出于對螢火蟲的興趣,在規劃階段就希望在這個基地能夠恢復黃脈翅螢的棲息地。
然而,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城市荒野工作室相關負責人介紹,黃脈翅螢歷史上在上海廣泛分布,至今也在一些公園、村落里生存著。但是,對于黃脈翅螢已經徹底消失的區域,能否通過人為干預恢復種群還未可知,對于它需要的棲息地具體條件并不清楚。
浦江郊野公園內,城市荒野工作室的生態基地
為了尋找問題的答案,工作室成員們在上海及周邊有黃脈翅螢分布的區域進行了大量調查,主要了解植被和其他環境因子與螢火蟲數量的相關性。最后得出了一些結論,比如,黃脈翅螢對棲息地面積要求極低,幾十平米即可維持穩定的種群;光污染影響螢火蟲的繁殖和觀察,但并不是其種群能否延續的關鍵因素;黃脈翅螢的棲息地必須有落葉層或能夠保濕的低矮地被植物,濕度對其幼蟲的生存發育十分重要;大腹園蛛是黃脈翅螢成蟲的主要天敵,在小面積的棲息地內,蜘蛛能夠捕食其種群中約30%以上的個體,以雄性螢火蟲為主。
掌握這些關鍵點之后,成員們便開始行動。
由于基地內和周邊沒有發現螢火蟲的分布,成員們便將郊野公園南部正在拆遷的村落中殘存的黃脈翅螢轉移到基地內,但當時基地剛完成改造,還沒有穩定的落葉層和食物供應,因此,雖然這些螢火蟲存活了下來,但數量十分稀少,每年僅能看見數只。
直至今年5月,成員們發現,基地中的黃脈翅螢數量有了顯著增長,最多時一晚可看見近百只在飛舞,說明生態修復取得了一定成效。
今年拍攝到的螢火蟲飛舞軌跡
濱江森林公園:選對時間,今年比去年看到的螢火蟲多
濱江森林公園是目前滬上公園里能看到螢火蟲較多的公園。上周六晚上,記者在公園里看到,幾處樹叢中,星星點點有螢火蟲在飛舞。不過,不是特別多。公園工作人員介紹,上周五晚上,剛下過暴雨之后,公園里的螢火蟲比較多,“感覺比去年還多。”
據了解,能觀察到螢火蟲的多少和天氣有關。通常來說,下雨之后,螢火蟲婚飛比較多,即便是蒙蒙細雨中也會有不少螢火蟲。
濱江森林公園自2018年開展螢火蟲保護及繁育項目,進行相關課題研究。多年來,為了修復螢火蟲棲息地、恢復其種群,采取了盡量減少燈光污染、農藥使用、人為活動干擾等措施,螢火蟲數量逐步增長,2022年達到高峰。2023年、2024年能觀察到的螢火蟲數量較平穩。
在這個螢火蟲研究項目中,曾引入過雷氏螢。公園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在引入地點持續觀察到好幾只雷氏螢,說明有后代繁衍。
濱江森林公園里拍攝到的螢火蟲
不過,明年濱江森林公園,尤其是杜鵑園及周邊能否觀察到螢火蟲、能觀察到多少存在不確定性。由于杜鵑園內的杜鵑受上海土壤酸堿度等因素影響,長勢漸衰,呈現的觀賞效果逐漸變差,這個華東地區公園內最大的杜鵑園即將開始動工改造,施工對在杜鵑園內及周邊棲息的螢火蟲必然有或多或少的影響。
濱江森林公園里曾經拍攝的螢火蟲飛舞軌跡(資料圖)江灣濕地:安裝路燈,能觀察到的螢火蟲比去年少了
江灣濕地也是夜觀昆蟲的去處之一。上周日晚,大城小蟲工作室的老師帶領十多組親子家庭來到政悅路一帶夜游,當晚看到20多只螢火蟲。“現場比去年又新裝了4個路燈,所以能觀察到的螢火蟲又少了。”工作室老師介紹。
據了解,這一帶河岸邊2公里路段原來沒有燈光,最多能看到300多只黃脈翅螢,去年沿河步道安裝了路燈,能看到的螢火蟲數量一下子就少了。
上周日晚,在江灣濕地夜觀時拍到的螢火蟲
昆蟲學家金杏寶介紹,光污染對螢火蟲的影響非常大。
螢火蟲發光是為了求偶,為了給對象一個明確的信號,那是愛的燈塔。然而,過度的光污染掩蓋了它的光芒,讓它迷失了愛的方向。
愛好自然觀察的市民姜先生對這些年來燈光對螢火蟲的影響也深有感觸。他曾生活多年的青浦金澤鎮岑卜村曾經能看到不少螢火蟲,然而,隨著鄉村道路亮起燈光以及其他工程的實施,村里的螢火蟲越來越少。如今,村民居住區已經基本看不到螢火蟲,只在村子邊緣的小樹林里還能覓得飛舞的螢火。
燈光污染、農藥使用、人類活動,這也是很多鄉村如今很難看到、甚至看不到螢火蟲的原因。“小時候,夏天在家門口乘涼,一邊搖著蒲扇,一邊就看到螢火蟲在眼前飛舞,現在好多年都不見它們了。”市民余女士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還能在上海郊區的家門口看到螢火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