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于中華田園犬是否應被列入“禁養(yǎng)烈性犬”名單的爭議不斷。一些城市將其歸類為烈性犬,禁止飼養(yǎng),引發(fā)公眾質(zhì)疑:為何中國的本土犬種反而在自己的土地上被禁?支持解禁者認為,中華田園犬是中華文化的象征之一,不應被歧視;而反對者則強調(diào),是否禁養(yǎng)應基于科學評估,而非僅憑情感或民族情緒。
中華田園犬,俗稱“土狗”,是中國本土犬種的統(tǒng)稱。它們歷史悠久,適應力強,曾廣泛分布于城鄉(xiāng)各地,既是看家護院的幫手,也是農(nóng)耕文明的陪伴者。正因如此,許多人對它們懷有特殊情感,認為禁養(yǎng)是“數(shù)典忘祖”,甚至上升到文化認同的高度。
然而,是否禁養(yǎng)犬種,關鍵應在于其是否具有攻擊性、是否適合城市飼養(yǎng),而非僅因其“中華”身份。如果僅因民族情感就要求解禁,而忽視實際風險,反而可能加劇社會矛盾。例如,某些中華田園犬個體確實性格兇猛,甚至發(fā)生過傷人事件,若一刀切解禁,可能增加公共安全隱患。
國際上對烈性犬的認定通常基于行為學研究和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而非單純以品種劃分。例如,比特犬、藏獒等因攻擊性強被多國限制,而金毛、拉布拉多等則因溫順被廣泛接受。中華田園犬并非單一品種,而是多種本土犬的統(tǒng)稱,其性格差異較大,有的溫順親人,有的警惕兇猛。因此,簡單將其全部歸為“烈性犬”或“非烈性犬”都不科學。
更合理的做法是借鑒國際經(jīng)驗,建立科學的犬只行為評估體系,而非以品種“一刀切”。例如,可對犬只進行社會化測試,評估其攻擊性,而非僅憑品種禁養(yǎng)。同時,加強養(yǎng)犬管理,要求飼主進行訓練、拴繩、登記等,減少安全隱患。
中華田園犬承載著文化記憶,但這不應成為豁免管理的理由。真正的文化保護,應當是科學繁育、規(guī)范管理,而非放任其在城市無序繁殖,甚至因管理不善導致傷人事件,最終招致更嚴厲的禁養(yǎng)政策。
事實上,許多國家在保護本土犬種的同時,也制定了嚴格的飼養(yǎng)規(guī)范。例如,日本的柴犬、秋田犬均受到文化推崇,但飼養(yǎng)者仍需遵守相關法規(guī)。我們也可以借鑒這種方式,在保留中華田園犬文化價值的同時,確保公共安全。
“解禁”中華田園犬的呼聲背后,是公眾對本土文化的珍視,但公共政策不能僅憑情感驅(qū)動。科學評估犬只行為、完善養(yǎng)犬法規(guī)、加強飼主責任,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中華田園犬是否該禁養(yǎng),不應只因為“中華”,而應基于事實與數(shù)據(jù),唯有如此,才能在文化傳承與公共安全之間找到平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