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院長,又見面了,上一次我陪他來,這一次他陪我來了!” 這話讓候診區此起彼伏的嘆息聲突然安靜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這對老夫妻身上。
時間倒回1個月前,北京東城區的邵阿姨剛退休沒幾年,和老伴常大哥游山玩水,日子過得像抹了蜜。可這甜滋滋的退休生活,在2025年4月的一次常規體檢后,被按下了暫停鍵——CA125指標異常升高。進一步檢查的結果:右附件占位。
老兩口拿著報告,心沉甸甸地趕到北京朝陽醫院。4月30日,邵阿姨先做了宮腔鏡取環,術后完善盆腔MRI檢查:考慮惡性腫瘤,與直腸及局部小腸關系密切。醫院建議進行手術切除。
5月12日,腹腔鏡手術順利完成。術后病理報告:高級別漿液性卵巢癌。好在還有一絲寬慰:未見轉移。然而,當醫生提出后續需要做6個療程化療時,邵阿姨幾乎沒猶豫,和老伴對視一眼,就搖了頭。“不做化療。”她的語氣平靜卻堅決。5月20日,她出院了。
僅僅8天后——5月28日,這對北京老夫妻的身影,出現在了近700里之外的鄭州,袁希福老中醫的會診中心。
“袁院長,又見面了!”邵阿姨的聲音帶著點感慨,她拍了拍身邊老伴常大哥的手,“上一次我陪他來,這一次啊,他陪我來了。”
這句話,道出了背后的淵源。
原來,邵阿姨的老伴——常大哥2013 年底確診了膀胱癌,也是在袁老這里治療的。2013年,60 歲的常大哥退休體檢時發現膀胱占位,隨后在朝陽醫院接受膀胱鏡切除手術確診膀胱癌。術后醫生告知易復發,這讓常大哥陷入絕望,也讓他意識到西醫治標不治本。出于對中醫的信任,常大哥開始有章法地尋找專治腫瘤的老中醫。通過研究治癌理念、臨床經驗等,他選擇了鄭州的袁希福老中醫。2014 年 2 月 21 日,剛做完痛苦的膀胱灌注的常大哥,前往鄭州求醫。在袁希福老中醫處就診后,常大哥的身體和心理狀態逐漸改善。從大便成形、小便尿不盡緩解,到復查未見異常,他的精神和氣色煥然一新,還過上了田園生活,養羊種地,日子充實。此后常大哥堅持服藥 5 年,多次復查均無異常 。
如今,輪到了老伴邵阿姨。當醫生建議化療時,那份基于常大哥親身經歷的信任感,讓他們幾乎沒有糾結就做了決定——再來鄭州,找袁老!
2025年5月28日,老兩口像見老朋友一樣坐下,和袁老聊了幾句家常。隨后,袁老凝神為邵阿姨把脈,:“體內有淤堵啊…氣血運行不太暢。”話還沒說完,邵阿姨就忍不住點頭接話:“哎呦您說得太對了!我有高血壓,現在又添了糖尿病!”袁老頷首,表示開方時會兼顧這些情況。他細心地問起邵阿姨手術后的身體反應,“瘦了五六斤,身子虛得很。”邵阿姨嘆道。袁老仔細詢問了她現在的各種不適,才提筆斟酌開方。
開完邵阿姨的藥方,袁老自然地轉向常大哥:“既然來了,也給你搭搭脈,看看現在怎么樣。”他溫和的語氣化解了常大哥可能有的“不好意思”。“您給我弄的特別好!都十多年了!”常大哥在一旁由衷地說。片刻,袁老松開手,臉上露出欣慰的笑意:“嗯,身體底子不錯,保持得好!”臨走前,袁老還特意拿了些營養品遞給常大哥,常大哥連聲道謝,那份感激,在細微的舉動間自然流淌。
11年前,常大哥揣著剛做完膀胱灌注的難受和對未來的茫然,走進袁老的診室,只有攥緊手心和焦灼的等待。11年后,同一扇門推開,走出的是一對相互攙扶的身影。邵阿姨不再是門外那個憂心忡忡的家屬,她成了需要力量的人;而常大哥,也不再是那個獨自面對病痛陰影的“老常”,他成了老伴最堅實的拐杖——他的步履穩健,眼神里有歷經風雨后的篤定,那是時間與信任共同沉淀下來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