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病夏調的三伏天前后,利用大自然的純陽之氣和艾灸的陽氣,抓緊時間排出體內毒素,從而達到內外兼修,平衡養生治未病的目的。
體內有“毒”的三個癥狀
1、黃褐斑
中醫認為,黃褐斑的產生與內毒緊密相關。情緒不好、容易急躁的人往往會肝氣郁結,氣滯血瘀,阻塞經脈,導致血氣不能達到面部,內毒也無法正常排出體外,最終形成黃褐斑,并且有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特點:顴骨附近多發,多為對稱呈蝴蝶狀。顏色由灰褐色到深褐色逐漸變深。大小不定,邊緣清晰,不痛不癢。
2、濕疹
脾胃是人體運化水濕的重要器官,當體內因內毒而產生濕濁或濕熱時,就會讓脾胃受損,并影響水汽的運化,慢慢地讓水汽停留在一起,形成了“濁”。所以很多人在濕熱侵入皮膚后,就生出了濕疹。
特點:癢,會忍不住去抓癢,且一抓就容易破,一破就流黃水。
3、痤瘡
中醫認為導致痤瘡的,往往是因為內熱不能透達,火毒上攻,致使血熱蘊蒸于面部。而無論是內熱還是內火都屬于內毒,情況嚴重的話,還有可能導致高血壓、冠心病、腦中風。
特點:就是舌上有齒痕、肥胖、口臭、便秘等,出現這些癥狀也不能忽視,要及時調理。
中醫排毒,3招快速有效
1、皮膚排毒
夏季是皮膚病成為高發疾病。對于內有濕濁,外受風寒引起的舌苔白膩、怕冷,甚至便溏型蕁麻疹、濕疹等瘙癢性皮膚病可按摩曲池、合谷、血海、委中來調理,能起到疏風止癢,溫陽利濕的效果。
圖源網絡
2、排暑濕
中醫所說的暑濕證,一般不會出現高熱,僅有低熱,常伴有頭痛、身體酸懶、倦怠乏力等癥狀,出汗而熱不退,口干卻不想喝水,有些還會出現嘔吐或腹瀉等癥狀。
圖源網絡
可按摩足三里、陰陵泉、中脘、神闕等穴位。能起到溫中散寒,健脾利濕,止嘔止痛的效果。
穴位按摩提醒:
日常保健,每日1~2次即可;若用于疾病治療,需根據中醫師的建議確定療程和頻次。此外,不同按摩手法也會影響持續時間,點按法每次持續30秒至1分鐘,揉法則可維持3~5分鐘。
建議初次嘗試穴位按摩時從短時間開始,逐步適應后調整時長。按摩過程中若出現明顯疼痛、暈眩等不適反應,應立即停止。慢性病患者或特殊人群(如孕婦、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穴位按摩前,應咨詢專業中醫師制定個性化方案。
按摩后注意保暖,避免立即接觸冷水或冷風。
3、喝點綠豆湯
除了穴位按摩之外,多飲水增加排尿量,也可達到排毒的作用。
天熱時人體出汗較多,除了多飲水,綠豆湯是不錯的選擇。綠豆被稱為“濟世良谷”,中醫認為,它味甘性寒,清熱解暑,止渴除煩,是一味既能食用又能藥用的食材。用綠豆煮湯,加一點冰糖,連同煮爛了的豆子一同食用,是很多人夏季必備的解暑飲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