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香港房地產界迎來了一次萬眾矚目的換屆。
一個37歲的男人走進更多人的視野,成為最早一批接棒的房地產大亨第三代。
別看他年紀不大,正式接棒之后,他手中的資本可不少。
光是名下一萬五千多套的房產,就能讓他傲視群雄。
而這份豐厚的家底,還得多虧了他的祖輩慧眼如炬,曾作出過一項世人根本無法理解的決定。
這位獨占鰲頭的風云人物究竟是誰?
2015年,會德豐有限公司內部傳出了主席吳光正即將卸任的消息。
很快,香港房地產界和金融界就沸騰起來。
會德豐是一家擁有幾十年發展歷史的上市公司。
在香港房地產領域不敢說是斷檔的存在,最起碼也能說是引領行業潮流的風向標。
毫不夸張地說,繼任會德豐主席的人選,恐怕可以直接決定整個產業的明天。
很多人都在猜測,吳光正會把經營多年的火炬交到誰的手里。
是跟著他風風雨雨闖過多年的“老臣”,還是橫空降世的新秀?
當最后的結果塵埃落定時,人們感到意外,但也并不是那么意外。
接過大旗的那個人,就是吳光正的兒子吳宗權,當年才37歲。
對于一群商場上沉沉浮浮的老狐貍來說,吳宗權這個年紀還是太年輕。
不過,誰也不敢對他掉以輕心,因為他的基因,以及他的資本底氣,已經足夠讓人膽戰心驚。
正式登上商業舞臺之后,吳宗權的名下擁有一萬五千多套房產。
就算不干其他任何工作,僅僅只是收租,每一年,他也可以通過這些房產收獲300億左右的收入。
媒體評論道,吳宗權是香港第一包租公,名副其實。
對于普通人來說,這個數字完全等同于天文數字。
但是對于吳宗權而言,這只不過是家族給予他的一份禮物罷了。
他從父親吳光正的手里繼承了如此龐大的財富,但財富的源頭,卻又不僅僅是吳光正。
在吳宗權的家族里,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他的祖父包玉剛。
在時代風云際變的那些年里,包玉剛是真正抓住了機遇、站在弄潮行列中的人。
1949年,包玉剛放棄了自己手頭上穩定的銀行工作,毅然決然地拖家帶口轉戰香港,一切從零開始。
對于外人而言,在銀行里上班已經是一份可遇而不可求的好工作。
但包玉剛卻能說放棄就放棄,這讓他身邊的許多人難以理解。
有不少旁觀者在了解他的打算之后,甚至等著看他的笑話。
看他在香港如何落魄,如何灰溜溜地悔不當初。
但事實證明,沒有包玉剛那樣魄力的人,永遠也無法理解他所站立的高度。
在香港安定下來以后,包玉剛將目光投向了船舶行業。
當年的香港還處于英國的控制之下,資本主義經濟屬于相對發達的狀態,國際市場上也有很多可以積極參與的機會。
他敏銳地看到目前香港市場存在的缺口,于是幾乎把全部身家都投了進去,帶著試驗的心態加入船舶行業。
實際上,這是一場風險投資,或者用更直白的話來說,這就是一場賭博。
一旦輸掉,包玉剛在香港一定是沒法兒站穩腳跟的。
所以他告訴自己,只能贏,不能輸。
他的膽子很大,頭腦也很聰明,在此基礎上運氣也不錯,就連老天爺也愿意站在他這一邊。
所以,他成功了,哪怕過程中經歷過很多坎坷,但結果終歸是理想的。
闖出了一番名堂的包玉剛,自此成為香港鼎鼎大名的船舶大王。
但對他而言,這遠遠不是終點。
香港是個好地方,遍地是黃金,處處是機會,尤其對接國際市場的機會更是千載難逢。
不過要想走出去,這還是需要一番勇氣。
因此在包玉剛從香港船王蛻變為世界船王的過程中,“賭博”無處不在。
等到他的船舶產業定型以后,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他也需要積極謀求轉型。
只不過,轉型這事兒,需要謹慎考慮。
香港市場很大,機會很多,這其實是一把雙刃劍。
對于投資者和實業家而言,最怕的就是入錯行。
能不能站在時代風口進入潛力最強的行業,這就決定了企業家能不能擁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在綜合衡量了香港的實際情況以后,包玉剛的選擇是房地產。
誰也沒法兒精準預料到,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房地產行業會進入起飛的狀態。
地產大亨們排著隊地登上福布斯,坐在家里都能數錢數到手抽筋。
正因為如此,當包玉剛決定再次砸進身家底子,在香港各個地段購買上萬套房產的時候。
不理解的聲音再次環繞在他的耳邊。
有人說,船舶大王精明了大半輩子,突然之間變得無比昏聵,現在竟然自尋死路。
還有人說,走出舒適圈看起來充滿了勇氣,其實就是跟錢過不去,跌幾個大跟頭就知道什么叫自不量力了。
事實證明,所有不信任、不看好的聲音,最終都會變為那些人打在自己臉上的巴掌。
靠著上萬房產帶來的絕對優勢,船舶大王又坐上了房地產界的頭把交椅。
毫無疑問,包玉剛的人生是成功的。
不過目光短淺的外人在評價他的一生時,總會自顧自地給他加上一些遺憾。
比如沒有兒子這件事。
外人眼里的遺憾,在包玉剛這兒根本就不是問題。
生下幾個女兒的他,照樣會傾盡全力培養女兒,不僅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
吳宗權的母親,就是包玉剛的二女兒,也是在包玉剛的遺產爭奪中獲得最大利益的女人。
他的父親一度被香港媒體詬病為上門女婿。
不過了解吳光正工作能力的人,都會對這種所謂的偏見嗤之以鼻。
事實上,根據一些小道消息透露。
當初老爺子把錢砸進房地產,大量購買房產,這個行為,少不了吳光正的推波助瀾。
是他看到了房地產的商機,也是他察覺到了經濟潮流的方向。
若非如此,香港第一包租公的名號也不會花落他家。
至于吳宗權,這是一個在豪華家庭里長大的富三代,從小接觸的都是上流社會的人和事。
很容易被養成紈绔子弟,也很容易優越感爆棚,做出某些敗家的舉動。
讓吳光正和妻子欣慰的是,他們的兒子沒有長成“朽木不可雕”的樣子。
國外留學歸來的吳宗權和祖輩以及父輩相比,擁有更加廣闊的國際視角。
如果說包玉剛和吳光正的眼睛是正常的照相機鏡頭,那么吳宗權的眼睛就是廣角鏡頭。
誠然,他可以躺在祖父和父親的功勞簿上睡大覺。
反正每年300億的收入,足夠支撐他游戲人間,盡情享受生活。
道理是一回事,吳宗權的想法又完全不同。
他不想永遠活在長輩的陰影和庇護之下。
而是想活出自己的人生,守住長輩們打拼的江山,最好是再開創一些新的版圖。
他利用自己的優勢,朝著北上廣深一線城市下手,仍然使出看家本領。
購買黃金地段的房產,再通過運營,使得成本不低的房產煥發出更加可觀的價值。
到現在為止,在一線和新一線城市,我們都能看到打下了吳宗權烙印的產業。
包租公的身份固然誘人,擎旗者的身份卻更讓人欲罷不能。
在延續榮光這方面,吳宗權是有野心的,而社會公眾也期待著,看他的野心能到哪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