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剛剛取得魯西南戰役大捷的劉鄧大軍接到了一封3A絕密電報。電報上的三個A格外的扎眼。
3A電報代表最急迫、最重要的事件。若不是發生了大事,是不會用到3A電報的。
劉伯承鄧小平接到電報后就開始閱讀。
“這…”
“任務實在是太緊迫了…”
電報
閱讀完密報內容后,兩人面露難色,一邊燒毀電報,一邊搖頭。
這封3A密報上究竟寫了什么內容,能夠讓劉鄧大軍的首領連連搖頭?毛主席又給兩人下達了怎樣的刻不容緩指令?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探訪背后的真相。
魯西南戰爭取得勝利
20世紀40年代末,國共兩黨的戰爭已經到了焦灼的白熱化狀態。蔣介石放棄了對我軍采取全面進攻的戰略部署,轉而采用對局部地區進行重點進攻。
魯西南地區就是蔣介石要重點進攻的局部地區之一。正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兩軍交戰中天時,地利,人和都非常重要,善于利用自然條件往往能夠起到出其不意,戰無不勝的結果。
新聞報道
在魯西南戰場上,蔣介石想用黃河天險來阻擋劉鄧大軍繼續南下。國民黨軍隊企圖在黃河這一地利的條件下,徹底殲滅劉鄧大軍。
國民黨部隊在魯西南地區集結了數十萬兵馬,企圖在兵力以及作戰武器等硬性條件都在優勢的情況下徹底粉碎共產黨的軍隊。
面對如此緊張的大軍壓境,晉冀魯豫野戰區總司令劉伯承以及政治委員鄧小平想出了“攻其一點,吸其來援,啃其一邊,各個擊破”的作戰戰術。
劉伯承、鄧小平
此戰術也是根據國民黨內部的情況制定出來的作戰方針。
雖說國民黨在軍隊人數以及軍隊裝備上都明顯優于共產黨,但其內部卻早已經發生了嚴重的腐敗。各個部隊的領導者都各懷心思、各懷鬼胎。
正所謂槍打出頭鳥,誰都不想成為那個損兵折將、第一個進入戰場的軍隊。大家都想保留實力,保住了軍隊和槍桿子這腰桿才能直起來!
正是因為這一點,國民黨軍隊的敗局已定。
電報
1947年7月7日,劉鄧大軍內的一個縱隊攻克鄆城。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劉鄧大軍緊接著又派了兩個縱隊解放了定陶,曹縣等地。魯西南戰場進入焦灼狀態。雙方的戰爭變得更加的激烈,所有的部隊都被調往戰場。
可此時的劉伯承和鄧小平臨危不亂、運籌帷幄,他們又派遣其他縱隊繞后迂回解放武縣。
武縣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掌握了這個關鍵的位置就有可能在戰場上化被動為主動。而此時,其他隊伍被派遣到正面戰場上,國民黨大部分軍隊都出來正面迎戰,武縣的防守比較薄弱,此時正是最佳的奪取時間。
劉伯承、鄧小平
連戰連勝,武縣被拿下后劉鄧大軍徹底掌握了魯西南戰場上面的主動權。
殲敵就要乘勝追擊,1947年7月13日至14日,巨野金鄉等戰場再次傳來我軍的捷報,這場戰役一共殲滅國民黨部隊三個半旅,極大的振奮了我軍的士氣,此次戰役的勝利為后來能夠取得魯西南戰場上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劉鄧大軍所到之處,所向披靡。
經過近一個月的戰爭,魯西南戰場上,國民黨軍隊王敬久的兵團主力就只剩下位于陽羊山的66師了。
電報員
劉鄧大軍采取包圍戰略,準備于7月28日對陽山進行進攻。被包圍的66師就仿佛是困獸一般,要想擺脫這樣的局面,只能夠懇請國民黨部隊實施增援。
戰場上面的事情都是瞬息萬變的,劉鄧大軍要抓緊時間趁國民黨的后援部隊還沒有到達陽山的時候殲滅位于羊山的敵人。
此時正值雨季,大雨傾盆而下,泥濘了道路。蔣介石剛開始是想利用黃河的天險來阻斷劉鄧大軍南下,而此時則是道路泥濘阻擋了國民黨援軍的步伐。
蔣介石
由于國民黨援軍的畏戰以及暴雨造成路段泥濘的阻擋,最終,援軍沒能及時趕到羊山戰場。劉鄧大軍取得最終的勝利,在28日的戰爭中,劉鄧大軍一共殲敵56000人,整編第66師被徹底粉碎。
“真是多虧了這場暴雨呀!”
“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我軍將士們就可以好好的休息調整一下了!”
劉伯承感慨著。
可他不知道的是,在劉鄧大軍取得魯西南戰役勝利的同時,由毛主席親筆所寫的一封3A電報正從陜北加急趕到魯西南戰場。
電報
3A絕密電報
劉鄧大軍在魯西南戰場上同國民黨的軍隊進行火熱的拼殺時,蔣介石的另一個重點進攻地區陜甘寧地區戰場同樣達到了白熱化的狀態。
1947年3月,毛澤東、彭德懷決定留在陜北地區指揮全國的戰爭。蔣介石接到這一消息,立即派遣由胡宗南所領導的部隊,調遣50多萬兵馬前往延安打擊共產黨的部隊。
蔣介石對這次戰役非常的重視,在陜甘寧戰區幾乎集結了蔣介石最精銳的兵馬,同時還從上海以及徐州等地調遣飛機,坦克等重型作戰武器前往陜甘寧戰區。
面對國民黨來勢洶洶的武裝部隊,現在駐守在陜甘寧戰區的解放軍部隊是無法與之抗衡的。毛主席做了一項非常重大的決定,那就是放棄延安這處根據地,用延安這一處根據地來換取全國的解放。
毛主席
毛主席帶領部隊退出了延安,雖然胡宗南的部隊占領了延安城,但是也終究是一個沒有任何軍隊和財產的空城罷了。
這一走并不是長久的,把延安城讓給國民黨,是為了采取更加精密的作戰部署,在合適的時機下再一次奪取延安城實現對國民黨軍隊的完美打擊。
而彭德懷所帶領的西北野戰軍部隊收復延安城的時機與劉鄧大軍進行魯西南戰役的時間恰好吻合。當劉鄧大軍帶領魯西南戰局取得勝利的同時,西北野戰軍正忙著收復定邊城和磚井堡等地區。
但此時,毛主席收到了一條秘密軍報。魯西南戰役的失敗讓蔣介石大發雷霆,遂派遣了20萬大軍向劉鄧大軍駛來。國民黨軍隊決心要一雪前恥,殲滅劉鄧大軍。
毛主席
此時陜甘寧戰區的戰場也非常的焦灼,不能派遣更多的援軍去支援劉鄧大軍。同時,陜甘寧這邊也因為自然災害糧食方面遭受到了巨大的損失,經濟狀況也不足以去援助劉鄧大軍。陜北的處境同樣非常的艱難。
毛主席思前想后做出了一個非常驚人的決定!那就是讓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這個決定是非常有深謀遠慮的!以至于后來的人們都對這一戰略部署稱為神來一筆。
第一個便是大別山得天獨厚的戰略位置。大別山位于中原地區,自古以來都是拿下中原的必爭之地,同時也是老革命根據地。
大別山
大別山靠近長江地區,下游是南京、上海等國軍重鎮。在大別山地區建造革命根據地可以以大別山地區為跳板,再去進攻長江地區。為之后的戰略部署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第二是眼下的當務之急,劉鄧大軍需要及時的擺脫國民黨20萬大軍的追擊。大別山地區有著得天獨厚的戰略位置,國民黨駐扎在大別山地區的軍隊力量十分薄弱。
第三是實施戰略計劃的轉變。從解放戰爭打響以來中國共產黨所帶領的解放軍部隊一直處于防守的狀態,而若想取得這場戰爭,最終的勝利一定要轉守為攻,徹底殲滅國民黨的軍隊。所以大別山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為毛澤東主席實施后面的戰爭計劃提供了極有力的支撐。
電報
故而,1947年7月29日毛澤東主席向魯西南地區送達了這封絕密電報。
電報的內容大體如下:
“現在陜北地區的情況甚為困難,無法派遣援軍去支持你們…敵軍有20萬大軍正向魯南地區圍剿…希望你們可以以半個月的行程,直出大別山…”
可這一封電報卻讓當時的劉伯承和鄧小平犯了難。
為了穩定軍心和進入大別山的行蹤不被暴露,劉伯承和鄧小平閱后立即將電報焚燒。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雖說在魯西南戰役中,劉伯承和鄧小平所帶領的共產黨解放軍取得了戰役的勝利,但是在兵力以及武器裝備等條件都懸殊的情況下,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我們也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羊山的那場戰役我軍雖殲滅敵人56000人,但同時我軍內部也有大量的將士失去了寶貴的生命。余下的將士也受到了或輕或重的身體傷害。
同時,就算我軍將士承受的傷害并不算是十分嚴重。經過長達一個月不眠不休的戰爭,我軍的將士們在體力上也已經達到了極限。大別山的地勢陡峭,而且后方還有追兵,這對現在的魯西南地區的軍隊來說幾乎是一個不能夠完成的任務。
國軍
可是戰場上一瞬間就可能造成巨大的變化,留給劉伯承和鄧小平思考的時間不多了,他們必須在短時間內就拿定主意。
最終,劉伯承和鄧小平達成了意見上的統一!
“聽從毛主席的命令!挺進大別山!”
劉伯承和鄧小平準備在十天內開始行動,讓解放軍們在這十天內好好的休息調整一下。畢竟人都是血肉之軀,不是冰冷的激情,短暫的休息才能夠醞釀出更大的力量。
劉伯承
雖說劉伯承和鄧小平給了將士們十天的休息調整時間,但其實真正出發的時間要提前。蔣介石的20萬大軍即將壓境,部隊里這些鐵骨錚錚的漢子們也都嗅到了鮮血的氣息。他們不畏懼身體上的疼痛和犧牲,這些偉大的人們只想用自己的力量換來國家和平。
1947年8月7日,劉鄧大軍12萬余人趁著夜色甩開了敵人的監視,開始挺進大別山。蔣介石吃了敗仗,無論如何也要扳回一次。蔣介石派遣劉鄧大軍身后的20萬大軍依舊緊緊不舍得跟著他們。
蔣介石準備再一次利用劉鄧大軍南下會面臨諸多天險的優勢,準備一舉殲滅劉鄧大軍。
電報員
當時,蔣介石的20萬大軍非常自信的認為已經堵在劉鄧大軍南下的必經之地,就等著他們自投羅網了。
可蔣介石沒有料到,我軍會挺進大別山,從滿是泥濘、沼澤的黃泛區經過,而不是他們事先認為的必經之地。
此時正值雨季,那場讓他們取得陽山勝利的大雨,現在也成為了他們的阻礙。黃泛區的道路特別泥濘,只要稍不留神,人就會掉到泥潭之中,可能再也無法掙脫。可盡管條件這樣艱辛,劉鄧大軍還是義無反顧的踏上了征程。
同時,為了擺脫蔣介石的注意力。劉鄧大軍特地派遣幾支小隊到北渡地區吸煙,蔣介石部隊的注意達到瞞天過海的目的。
電報
可我們解放軍的戰士勇敢又堅定,把度過黃泛區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出色的完成了。知道我們的戰士們已經度過黃泛區,蔣介石的20萬大軍才知道自己被騙了。
氣急敗壞的蔣介石急忙從南方戰場上抽調出,兵馬來堵住劉鄧大軍的南下之路到達汝河南岸,搶先一步占領渡口。
蔣介石的士兵們阻斷了我軍任何可以度過汝河的方法,同時也是因為雨季的原因,讓度過這條河變得更加困難。
這樣的情況下,劉鄧大軍只能夠徒步趟過汝河。雨水正一點一點的落下,每耽誤一會兒,度過汝河的機會就會小上一分。
糧草
此時,前面有正在堵截的軍隊,后方也有圍剿的軍隊。劉鄧大軍身處在蔣介石部隊的包圍圈中!劉鄧大軍的形勢不容樂觀。
在這樣的情況下,已經沒有任何的辦法了。只能夠與敵軍殊死一搏了!
《孫子兵法》中曾經講到:“為師必闕,窮寇勿迫。”
在戰爭中一定要給敵人留下一條活路,敵人就會一心想著從缺處逃跑,因而沒有斗志,若是把敵人圍得水泄不通,則會極大的激發敵人的斗志,拼死求生。
黃泛區
中國共產黨所帶領的中國解放軍部隊本來就意志堅定,此時更是被激發出了極大的戰斗意志。同時,蔣介石的部隊中也存在著一些比較畏戰的將領和打入敵方部隊,屬于我軍的臥底人員。
這些條件的層層積累下,劉鄧大軍再一次創造出了奇跡!
劉鄧大軍從臥底人員帶領的部隊中撕開了一條口子,率領著部隊實現了突圍。
在越過艱難險阻后,劉鄧大軍終于在1947年8月27日順利的躍進大別山,開啟了我國解放戰爭的新篇章。
挺進大別山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毛主席的詩句向我們展示了那個年代士兵們的英勇的精神狀態。
無論是長征還是挺進大別山的壯舉都展現出了共產黨軍隊的堅毅。
而正是有著這些人的英勇犧牲和無畏奉獻,才能夠換來我們今天的太平盛世!
最后,向這些戰士們致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