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梁宏鑫
7月3日,記者走進哈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二道湖管理站“乏牛坡”。上百萬畝的荒漠沙地靜靜地臣服在沙柳、沙棘、花棒等沙生灌木叢下。
航拍“乏牛坡”。人民網記者 梁宏鑫攝
“以前,這里因為沙子多,牛拉車都上不去,所以人們就給這里取名叫乏牛坡。”劉占有說,“乏牛坡”是我們劉記窯頭村村通往周邊鄉鎮的重要通道,從我記事起就非常難走,風沙一起就被沙子埋了。
從20世紀80年代起,劉記窯頭村就開始大規模修復生態。2000年后,經過多年植樹造林,結合退耕還林,劉記窯頭村生態逐漸好轉、風沙漸小,2005年村子修了直通縣城的水泥路,乏牛坡逐漸從村民的“交通地圖”中邊緣化。隨后,劉記窯頭村被納入荒漠化綜合治理示范項目,乏牛坡不僅變得翠綠,還被賦予了新的使命,成為護林員巡山及生態觀光的重要通道。
汪澤殿現場演示治沙經驗。人民網記者 梁宏鑫攝
“剛開始栽樹沒經驗,栽下的樹不是被沙子埋了,就是被風抽干了。但是,我們沒有放棄,又干了幾年,最終用麥草方格技術改變了這片沙地。” 郝記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汪澤殿說。
生態好轉也為劉記窯頭村提供了發展動力,遠離風沙侵襲的農田翠綠成片,加之大力發展灘羊產業,劉記窯頭村今年甩掉了“窮帽子”,實現了整體脫貧。
“乏牛坡只是鹽池縣生態治理的一個縮影。2006年成立哈巴湖自然保護區以后,我們不斷通過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以及天然林保護工程建設等項目,以及日常的一些資源管護。讓我們哈巴和國家自然保護區的天更藍了,地更綠水更清。”哈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二道湖管理站馮鵬舉說。
近年來,鹽池縣形成了“草為主、灌為護、零星植喬木,封為主、造為輔、重點抓修復,抓產業、活機制、生態移民集中住”的防沙、治沙、用沙模式。全縣植被覆蓋率達到70%,縣內很難見到100畝以上的沙丘。按照規劃,到2020年,鹽池縣森林保有量將達31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3%以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