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中國日報網(wǎng)報道,印度外長蘇杰生接受國家電視臺專訪時拋出強硬表態(tài);關鍵時刻,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京會見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為雙邊關系定調(diào)。
王毅會見時提到,龍象共舞才能共贏,中印應堅持“互為發(fā)展機遇、互不構成威脅”的共識。這八個字,道盡了中方對中印關系的核心期待——兩大文明古國本應攜手發(fā)展,而非彼此消耗。但這邊廂中方釋放合作信號,那邊廂蘇杰生卻話鋒一轉,在采訪中連說三句“硬話”,擺出一副“印度不吃虧”的姿態(tài)。
莫迪(資料圖)
第一句,給鄰國劃紅線。蘇杰生稱,印度不能總指望與鄰國關系“一帆風順”,所有鄰國都得明白:和印度合作能得好處,不合作就要付出代價。這話聽著像“警告”,實則透著股“我吃定你”的傲慢。更諷刺的是,他專門點名巴基斯坦,稱其“由軍方主導且對印度懷有內(nèi)在敵意”——明明是自己這些年在中印邊境頻繁挑釁,倒把“敵意”的帽子扣到別人頭上。
第二句,拿中國說事。蘇杰生公開宣稱,印度必須“時刻準備站出來對抗中國”,還強調(diào)邊境基建的重要性,稱過去忽視基建是“荒謬”的,現(xiàn)在建好了就能“捍衛(wèi)利益”。這話說得輕巧,可中印邊境的和平穩(wěn)定是怎么來的?中方一直主張通過對話解決分歧,反倒是印度近年來不斷在實控線附近修工事、派兵力,把“對抗”當成了家常便飯。所謂“捍衛(wèi)利益”,不過是為其擴張行為找借口罷了。
第三句,暗示“雙重標準”。蘇杰生一邊喊著“鄰國要認清現(xiàn)實”,一邊又拿“大多數(shù)鄰國已理解印度立場”自我安慰。可稍微了解南亞局勢的人都知道,印度這些年沒少對周邊小國施壓:從尼泊爾內(nèi)政到斯里蘭卡港口,從馬爾代夫政局到巴基斯坦反恐,印度總愛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所謂“共同利益”,不過是“印度利益優(yōu)先”的遮羞布。
莫迪(資料圖)
中印關系好不好,數(shù)據(jù)最有說服力。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發(fā)展中國家,中國連續(xù)多年保持印度最大貿(mào)易伙伴地位,從紡織品到電子產(chǎn)品,從機械制造到數(shù)字經(jīng)濟,兩國產(chǎn)業(yè)鏈早已深度融合。印度手機市場超60%的零部件來自中國,孟買港的貨物吞吐量里有近1/3和中國相關——這些實實在在的利益,哪是幾句“對抗”就能抹掉的?
可印度偏要在這時候“變臉”。這邊派高級別代表團訪華談合作,那邊又讓外長放狠話施壓;嘴上說“多極化”,行動上卻總跟著個別大國跑;明明受益于對華貿(mào)易,偏要搞“脫鉤”小動作。這種“既要又要”的心態(tài),暴露的是印度的戰(zhàn)略焦慮:既想當南亞“老大”,又怕在大國博弈中站錯隊;既眼紅中國發(fā)展,又沒學會如何理性競爭。
蘇杰生的“狠話”,說到底是為了迎合國內(nèi)民族主義情緒。莫迪政府近年來支持率波動,外長拋出強硬表態(tài),無非是想轉移民眾對經(jīng)濟放緩、貧富差距等問題的關注。但歷史早就證明,靠“威脅”維持的關系走不遠。
中方的態(tài)度一直很明確:龍象共舞,合作共贏。這不是口號,而是基于現(xiàn)實的選擇。中印兩國人口加起來超28億,占全球1/3;兩國GDP總和超30萬億美元,占全球經(jīng)濟總量1/4。這樣的體量,對抗只會兩敗俱傷,合作才能惠及世界。就像王毅說的,兩大文明古國該有歷史智慧,妥善處理敏感問題,維護邊境和平安寧。
莫迪(資料圖)
印度的“變臉”戲碼,該收場了。鄰國要合作,就拿出誠意;要競爭,就守規(guī)則。如果總把“代價”掛在嘴邊,把“對抗”當成工具,最后吃虧的只會是自己。畢竟,這個世界早就不是“誰拳頭大誰說了算”的時代了。中印作為兩個文明古國,本該為全球發(fā)展多做貢獻,而不是互相消耗。
至于蘇杰生的“狠話”,時間會給出答案。合作的大門永遠敞開,對抗的路只會越走越窄。這道理,印度該懂。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