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印度工程師在硅谷攪起了不小的風浪,成為了創投圈的“頂流”。
在這個大科技公司還在不斷裁員的行情下,他卻能同時被多家明星初創公司錄用,甚至有些創始人說錄用過他創業才算圓滿。
一天內,Soham Parekh這個名字沖上了X(原Twitter)熱榜,也登上了Google Trends的飆升關鍵詞。網友們認為他是“百年一遇的人才“,并任命他為“CEO of Multitasking”,有人甚至說微軟最近裁掉9000人就是為了給他騰位置。
突然走紅的Soham Parekh究竟是誰?他又是怎么做到讓整個創業圈為之“癲狂”的?
7 月 2 日,Playground AI創始人Suhail Doshi在X發帖稱,這位名叫Soham Parekh的印度工程師,疑似使用了偽造簡歷和虛假的簽證信息,同時為3至5家初創公司工作,騙取多個雇主的信任與多份薪水。
很快,其他創業者紛紛站出來,講述了自己的“中招”經歷。AI工作流程自動化初創公司Lindy的CEO Flo Crivello表示,他們剛剛聘用了Parekh,但在發現其履歷和工作狀態存在異常后,僅用了一周時間就將他解雇。“他面試表現極其出色,顯然是經過精心包裝的。”Crivello說。
Fleet AI聯合創始人Nicolai Ouporov更是直言,這并不是Parekh的首次“行動”,“他這種操作已經做了很多年了,隨時都在幾家初創公司之間切換。”
Antimetal的CEO Matthew Parkhurst稱他“聰明又討人喜歡”,但最終不得不因為“工作重點不符”而將其解雇。他甚至半開玩笑地說,雇過Soham的公司,“算是完成了創業公司的成人禮”。Antimetal是一家由Y Combinator(YC)支持的,利用人工智能幫助企業削減云服務開支初創公司,而Parekh正是他們在2022 年招聘的第一位工程師。
Doshi此后還曬出了Parekh的簡歷,并直言其中“90% 都是假的”。他還指出,Parekh曾多次聲稱“人在美國出差”,實則常駐印度。
據美國科技媒體TechCrunch報道,Parekh還申請過多家由Y Combinator支持的初創公司,包括 AI人際關系管理平臺Pally AI,以及AI視頻編輯工具Mosaic等。
打造“超級工程師”人設
一場瞄準YC初創企業的騙局
Parekh所做的第一步,是建立一個極具可信度的身份,一個專為早期創業公司“量身定制”的人設。
他在簡歷中聲稱自己本科畢業于孟買大學,擁有美國名校喬治亞理工的碩士學位,主修AI與分布式系統,工作經歷則覆蓋了多個AI明星公司,例如Synthesia、Alan AI 與 Union.ai等等。
在技術能力上,他介紹自己在前端、后端、模型部署、自動化工具鏈、K8s等等都有經驗。反正就是你能想到的熱門技術,基本上他都寫了,看到這樣的簡歷,招聘方不由自主地就覺得這人能頂一整個小團隊。
Parekh還展示了一條堪稱夢幻的職業軌跡:曾在多個知名科技初創公司擔任高級工程師,包括Dynamo AI(2024 年起,合同工)、Union.ai(2023 年)、Synthesia(2021–2022 年)、Alan AI(2021 年)、以及GitHub(2020 年,開源研究員)。
當然,打造“完美”的簡歷只是第一步,Parekh還瞄準了初創企業招聘的薄弱環節。
這些YC項目普遍人手緊張,創始人常常都身兼數職,更不用說擁有完善的人力資源和法務流程。所以它們無法有效地去驗證一個候選人是否與其他公司有并行合同,是否存在簽證問題,甚至是否真的在美國工作。
同時,由于項目普遍處于高速成長期,為了追求產品快速上線,他們極度需要能夠快速上手的候選人,非常遠程工作和兼職友好。
Parekh從不以正式雇員身份入職,而是優先尋找合同工、遠程崗位。因為這些職位的背景審查流程更簡單粗糙,可以讓他實現快速入職和領薪水。
更關鍵的是,Parekh切切實實地短暫參與過一個YC項目,從而營造出“我是YC社群的一員”的可信感。
YC背書的項目之間本身就處于高度互信關系中。一個創業者用過的人才,很可能被另一個YC創始人直接聘用,這種“鏈式信用復制”正是他能在YC社群中反復跳轉的關鍵。
一位自稱曾雇傭過Parekh的用戶在Reddit上回憶說,面試時的他幾乎完美,給人的感覺像是那種站在技術金字塔頂尖、屬于前1%甚至0.1%的工程師。但一旦進入實際工作階段,他就開始不斷找借口推脫任務,交付一拖再拖。這些理由起初還能說得過去,后來則越來越離譜,直到最后你不得不承認,他壓根就是在撒謊。
多位和Parekh共事過的創始人透露,他會在剛入職時很活躍,但很快就不再響應任何任務。工程代碼幾乎為零,甚至在GitHub上還能發現他同時出現在其他項目的代碼倉庫中。離譜的是,一些公司發現他交付的監控腳本與他們無關,像是“模板化”的產出,疑似從其他項目中復制粘貼過來。
明顯,他的目標從來都不是認真做事,而是盡可能在多家公司“掛職領薪”,只要能多撐一天,就是多賺一天的錢——交付是其次,關鍵是拖得久、拿得多。
在周四上線的TBPN播客中,Parekh親口承認自己從2022年開始就一直身兼多職,理由是“財務困難,需要從更多雇主那里獲得收入”。
(Parekh在TBPN播客節目中)
盡管被公眾視作騙子,但他本人并不避嫌,反而試圖將這場爭議轉化為新的機會。Parekh隨即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高調宣布,已加入一家做AI視頻混音的創業公司。
這正是典型的硅谷風格。就像美國科技媒體TechCrunch所評論的,無數硅谷初創公司都擅長把爆紅、爭議、甚至“翻車現場”轉化為流量與資本——如果一切順利,Parekh也許哪天真能靠這場風波成了富豪。
Parekh只是冰山一角
AI正“蠶食”遠程工作的信任機制
在美國,像Parekh這樣在多家公司同時遠程任職、獲取多份薪水的現象,早已有了一個專有名詞:Overemployed(多重就業者)。
Reddit上的 r/overemployed 社區擁有超過40萬成員,是一個專門討論“如何在不被發現的情況下同時打多份工”的熱門板塊。
從如何在多家公司之間靈活切換Slack和Zoom賬戶、用“鼠標抖動器”模擬在線狀態、巧妙排布日歷避開沖突會議,到使用自動化工具提前生成standup匯報,各種“實用技巧”在這里應有盡有。
知名投資人Deedy Das在LinkedIn上也直言Parekh不過是“冰山一角”,還有數以千計的“多線程打工人”用鼠標抖動器制造活躍狀態、會議永遠不開攝像頭、日歷里塞滿‘深度專注時間’,甚至把核心任務轉包出去。
Das還引用了一個r/overemployed社區中的匿名案例:這位用戶自稱同時拿著五份遠程工作,年薪總計超過80萬美元。他在帖子里坦言:“面試就應該是游戲。撒謊、欺騙、偷竊,借助AI贏下這一局。”
在過去,要偽造一份可信的履歷、同時應付多家公司、在面試中滔滔不絕,門檻并不低——你需要過人的演技、強大的記憶力和時間管理技巧。而現在,AI把這一切的“成本”降到了幾乎為零。
ChatGPT和豆包可以幫你潤色簡歷、生成面試回答、模擬系統設計場景;GitHub Copilot或者Cursor能幫你產出“看起來不錯”的代碼;Notion AI能幫你寫日報和周報;即便是在Zoom上面試,也有插件能在屏幕上提示最佳答案。
Parekh之所以能在多家公司之間自由穿梭,從招聘系統中反復得手,靠的不只是操作技巧,而是他踩中了一個被AI重構的遠程工作現實——這個現實里,“人設比交付更容易獲得”,“扮演比真實更容易維護”。
這種現實甚至正在改變科技公司對遠程招聘的信心。
在硅谷大科技公司就職的工程師Eric向我們透露,過去幾個月里,他們團隊因為業務擴張頻繁招人。但遠程面試過程中頻頻“踩雷”:一位候選人在被要求共享屏幕時,不小心露出了桌面上的AI面試輔助工具,當場被刷掉;還有一位已經通過面試入職的工程師,入職后能力與線上表現完全不符,被團隊懷疑用了AI工具“通關”。最終,公司決定對其進行勸退,并計劃在中高級崗位上逐步恢復線下面試機制。
有意思的是,革新了生產力的AI公司更早地意識到AI對線上面試的影響,并加上了“物理”防備措施。有網友在“一畝三分地”等社區分享稱,自己參加xAI和一些同類型的AI公司面試時,對方要求除了電腦自帶攝像頭,還需架設第二臺攝像頭對著本人和屏幕,以此防止使用AI作弊。
與其說這是一起騙局,Parehk的故事更像是一次對整個系統判斷力的嘲諷。
當履歷可以被偽造、能力可以“生成”、面試可以“腳本化”,AI技術的進步的確讓生產力大大提高了——但也讓欺騙更容易、更隱蔽。
當技術越來越擅長模擬真實,我們是否還能識別真實?又該如何重建判斷和信任的機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