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會有人相信日本會在2025年7月5日發生大災難呢?
漫畫家龍樹諒在1999年的漫畫中曾提到“2011年3月大災難”,結果東日本大地震(3·11)真的發生了。這種巧合讓她被捧為“預言家”,哪怕她自己澄清“做夢日期≠災難日期”,人們仍堅信2025年7月5日的新預言。
不過這符合人們的心理設定,一旦某人“蒙對”一次,人們會無限放大其權威性,忽略其他錯誤預言。比如書中還有10個未實現的預言,大家會選擇性看不見。人們甚至把預言具體到“7月5日凌晨4:18”,細節越清晰,越讓人覺得可信。
一,災難頻發下的草木皆兵心理
6月底鹿兒島3天連震300多次,火山噴出5000米灰柱。這種異常現象讓人本能聯想:“是不是預言要成真了?”盡管專家解釋這是正常火山地震,與大地震機制不同,但恐慌已蔓延。近期災害越多,人越容易高估風險,把普通事件“拼湊”成末日預兆。
日本經歷過阪神、3·11等大地震,民眾對災難極度敏感。NHK調查顯示,45%的人認為政府未做好巨災準備。這種不信任感讓民間更依賴“非官方預言”。
二、人類骨子里的死亡恐懼心理
死亡是終極未知,而末日預言=集體死亡。人天生害怕無法掌控的事,比如地震無法預測,預言反而提供一種“虛假掌控感”——“至少我知道哪天要完!”就像坐副駕駛的人比司機更怕車禍,因為無法控制方向盤。
即使只有1%可能,人們也會囤物資、取消行程,因為“萬一呢?”這種損失厭惡心理,讓防災行為變成“買保險”。君不見,日本超市防災包已經售罄,赴日游客退訂率超50%。
三、社交媒體成為恐慌加速器
TikTok上“地震模擬視頻”播放量8.7億次,AI渲染的巨浪畫面比科學論文更吸睛。人們記住的是情緒,不是事實。人類基因決定我們對危險更敏感,一條“末日帖”比100條辟謠傳播更快。
四、末日背后的深層需求
一是來源于壓力解脫的幻想,有人潛意識希望災難洗牌現實——房貸、內卷、人際關系……“一切歸零就不用煩惱了”。 其實,與其焦慮某一天,不如行動每一天。目前,日本氣象廳官網每小時更新數據,顯示一切正常。政府也已經備好“3天飲水+7天食物+30天必需品”。
末日預言是恐懼的投影,不是未來的鏡子。人類怕死、怕失控、怕未知——但科學防災和理性互助,才是對抗無常世界的終極武器。
既然讀到這里了,點個“贊”+“在看”,并“分享”給更多人看吧,大恩不言謝!
?作者簡介在河之周,當過幾年記者,看過幾本閑書。世界很大,一起逛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