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7月2日再次擲下重磅言辭,誓言要“連根鏟除”哈馬斯。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竭力撮合加沙停火協議之際,這番激進表態不僅刺耳,更暴露出以色列政壇深層分裂與對加沙戰爭目標的撕裂認知。與此同時,哈馬斯方面也未完全拒絕談判提案,正在就為期60天的停火協議進行磋商。但距離“休戰”仍遙遙無期——不是因為技術性細節,而是因為戰爭早已不只是交火本身,而成為各方爭權奪利的政治籌碼。
以色列的戰時語言已經失控。自去年10月新一輪沖突爆發以來,“剿滅哈馬斯”成為內塔尼亞胡政府的執念。如今總理再度揚言要將哈馬斯“連根鏟除”,并稱加沙將不再存在“哈馬斯斯坦”,這番話不啻為徹底否定任何可能的政治解決路徑。更關鍵的是,這種極端言辭不僅挑戰了停火努力,也激化了以色列內部對戰爭走向的裂痕。以色列極右翼內閣成員早已表示,只要哈馬斯尚存,就絕不支持任何形式的停戰協議。內塔尼亞胡雖面臨國際壓力,卻也無法輕易繞過這些關鍵政治盟友。他需要維持政治生命,而戰爭就是他的工具。
相比之下,特朗普試圖用一次“交易”解決這場長達數月的危機。他向外界宣稱,以色列已經同意停火60天,并希望哈馬斯接受這一協議。但現實是,這項看似周全的提案一旦觸及細節就迅速瓦解。協議草案要求在停火期間釋放一半人質,并交換若干巴勒斯坦囚犯,看上去像是各退一步的務實安排,但卻忽略了一個核心問題:控制權。哈馬斯要的不僅是停火,更是結束侵略、以軍撤離和援助入境,而以方卻堅持掌控加沙的物資流向,甚至主導分配機制。這不僅是對“援助”的軍事化操控,更是對加沙民眾人道權利的粗暴踐踏。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阻礙談判進展的最大障礙,竟是一個“援助機構”。這個由以色列和美國主導的所謂人道基金會,名義上是分發援助物資的中立平臺,實則在哈馬斯眼中是以方對加沙繼續行使統治權的工具。一位巴勒斯坦談判人士直言,在現行機制下,大量民眾連最基本的食物都無法獲得,這哪里是援助,分明是戰爭延伸。哈馬斯要求改變分配機制本質上是要對抗這種“政治饑餓戰”,而不是在意援助卡車上貼的是誰的旗幟。
這場戰與和之間的僵局并非偶然,而是長期積壓的政治、宗教和地緣對抗的爆發。對以色列而言,哈馬斯不僅是恐怖組織,更是阻止其全面控制加沙的最后障礙。而對哈馬斯而言,戰斗則是唯一維系存在感的方式,是它向阿拉伯世界乃至全球“抵抗”話語體系中索取正當性的憑證。在這一背景下,特朗普的“買賣思維”幾乎注定無法奏效。他試圖用人質交換和短暫停火換取政治積分,卻忽視了雙方根本性的矛盾。對內塔尼亞胡而言,任何停火都是對其戰爭承諾的背叛;而對哈馬斯而言,任何缺乏結構性轉變的協議都是對犧牲的背棄。
國際社會在這場局勢中也顯得無比軟弱。一邊是不斷表達“關切”和“支持調停”,一邊卻繼續為沖突雙方提供軍援和政治背書。聯合國的作用早已邊緣化,歐盟忙于自身政治重構,而阿拉伯國家雖有口頭聲援,卻在實際行動上力不從心。唯一活躍的是特朗普政府,卻也更多考慮的是11月選舉前如何制造一個“勝利場面”,而非真正終結沖突。
當前的現實是,如果60天停火協議無法達成,那么加沙還將繼續陷入人道災難的深淵。數萬民眾仍被圍困,基本生活物資匱乏,醫院斷電斷藥,學校被毀。而以軍在缺乏明確戰略目標的情況下仍持續推進軍事行動,只會令局勢更趨極端化。這并非“消滅恐怖主義”的勝利,而是將一代人推向更深的絕望與仇恨中。
而最令人不寒而栗的是,“連根鏟除”這樣的戰爭語言正在被正常化。一個民主國家的總理用如此殘酷的詞匯描述未來打算,似乎再也沒有人質疑其中的倫理邊界。這種語言背后,是一種系統性地將對方非人化的戰爭思維——仿佛只有將哈馬斯徹底抹去,以色列才能獲得所謂的“安全”,仿佛一座毫無主權的加沙廢墟才配得上“和平”的名義。
這場戰火中沒有真正的勝利者。每一位被殺害的平民、每一所被炸毀的學校、每一場被剝奪的醫療,都在反復提醒人們,戰爭不是解決問題的手段,而是失敗的結果。內塔尼亞胡可以繼續高喊“連根鏟除”,哈馬斯可以繼續拒絕不對等協議,特朗普可以繼續揮舞協議文本自我祝賀。但所有人都必須面對一個事實:和平無法由毀滅帶來,未來也不會在廢墟中重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