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和中國走得近,美國就不和誰玩?”
7月3日,韓國總統李在明在青瓦臺舉行就職滿月記者會,他明確提出“盡快改善中韓關系”的新表態,強調中國是“重要貿易伙伴及半島問題關鍵方”。
就在同一時刻,美國國務院突然通知韓方,國務卿魯比奧取消原定于7月8日至9日的訪韓計劃,理由是“國內局勢等原因”。
那么美國突然取消訪韓行程背后有什么深層含義?
李在明的“實用外交”轉向
李在明上任一個月來,外交政策呈現出與尹錫悅政府截然不同的“務實路線”,在7月3日的記者會上。
他提出“以牢固的韓美同盟為基礎,深化韓美日協作,同時積極推動中韓、俄韓關系改善”的外交框架,這標志著韓國試圖在大國之間尋求平衡的戰略意圖。
- 韓國總統李在明在青瓦臺舉行就任一個月新聞發布會
經濟現實是推動這一轉向的根本動力,數據顯示,中國連續21年保持韓國最大貿易伙伴地位,2024年雙邊貿易額達3600億美元,占韓國外貿總額的25%。
半導體、汽車等核心產業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超過40%,三星西安工廠每月25萬片晶圓的產能若失去中國市場,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將面臨斷裂風險。
具體政策層面,李在明政府已采取多項實際行動:派遣國會代表團訪華推進AI產業合作,考察多家中國科技企業。
推動中韓自貿協定第二階段談判,涉及服務貿易、投資等領域,停止對朝擴音廣播,為半島緩和創造條件,間接改善中韓合作氛圍,這些舉措被韓國媒體稱為“經濟優先”的外交實踐。
魯比奧爽約背后的美韓博弈
就在李在明發表對華積極表態幾小時后,美國國務院宣布取消魯比奧訪韓計劃,這一時間點著實耐人尋味,盡管美方解釋是因“美國內部局勢”,但這一理由被廣泛認為含糊其辭。
更值得玩味的是,魯比奧仍將按計劃出席7月10日在馬來西亞舉行的東盟地區安全論壇,唯獨跳過了韓國行程,這已是李在明政府成立后,首次有美國高級官員爽約。
有分析認為,這可能是美國對韓國的一種施壓,李在明近期釋放的親華信號,以及試圖緩和朝韓關系的舉動,顯然不符合美國在東亞的戰略布局。
尤其是在臺灣問題上,李在明明確表示“這是中國內政”,與尹錫悅時期的激進表態形成鮮明對比,這讓美國很不舒服。
- 海峽導報2025-06-04觀察:韓國新總統不介入臺灣問題,“臺獨”再受重挫!
深層次看,美韓之間存在三大分歧:一是軍費分攤問題,美國要求韓國將軍費提升至GDP的5%,而韓國目前軍費占比已達3.2%,在美軍主要盟友中處于較高水平。
李在明政府明確表示“國防預算自主權不容談判”,拒絕美方要求,二是半導體產業政策,李在明推動三星將30%先進制程產能留在韓國本土。
這一做法遭到美國批評,認為其“損害了芯片四方聯盟的合作基礎”,美國一直希望韓國在芯片出口管制上與自己保持同步。
最緊迫的是關稅談判壓力,美國對韓“90天關稅暫緩期”將于7月9日到期,特朗普政府正施壓韓國縮減貿易順差,甚至放話“不達成協議就加稅”。
李在明坦言“與美談判非常困難”,魯比奧的爽約,或許是在提醒韓國:不要在中美之間玩平衡,必須選邊站。
歷史對比
李在明當前的外交處境讓人想起2015年樸槿惠政府時期,當年,樸槿惠頂住美國壓力出席中國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
隨后中韓自貿協定加速落地,雙邊貿易額突破3000億美元,創造了中韓關系的“黃金期”,十年后的今天,李在明面臨類似的歷史機遇。
中方已邀請其出席9月3日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這被韓媒視為“修復中韓關系的黃金機會”,但與樸槿惠時期相比,當前國際環境更為復雜:美國對盟友的控制力增強,中美戰略競爭加劇,韓國國內保守派反對聲音強烈。
民調顯示,李在明當前支持率為59.3%,60.5%的受訪者看好其未來施政,但保守派占國會41%席位,極右翼團體已在青瓦臺外集會抗議,指責其“親華賣國”,這種國內政治分裂使李在明的“平衡外交”面臨嚴峻挑戰。
對于中國而言,李在明釋放的積極信號值得歡迎,但也需要保持理性,正如外交部所說,應該“聽其言,觀其行”,畢竟,在大國博弈的棋盤上,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副司長梁建軍
信源:
觀察者網2025.07.03——李在明最新涉華表態:將盡快改善中韓關系
北晚在線2025.07.03——魯比奧臨時取消訪問,韓國發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