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深夜,也門胡塞武裝發射的“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導彈,在以色列本-古里安國際機場附近炸開巨大彈坑。胡塞武裝發言人葉海亞·薩雷亞隨即宣布:“成功命中目標,機場已癱瘓!”
這枚以16馬赫(5.4公里/秒) 極速飛行的導彈,采用兩級固體燃料結構和隱形技術,在大氣層邊緣以“乘波體”姿態滑翔變軌,讓以色列耗資百億構建的多層防空體系瞬間淪為擺設。
當機場跑道的混凝土碎塊還在空中飛舞時,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茨的復仇宣言已震動中東:“也門的命運將與德黑蘭相同!”
高超音速武器正式登上中東戰場,徹底改寫了區域軍事平衡。胡塞武裝此次使用的“巴勒斯坦-2”型導彈,標志著其遠程打擊能力的質變。
該導彈射程達2150公里,核心技術在于其飛行軌跡的不可預測性——通過多次變軌避開反導系統的測算。
以色列引以為傲的“箭-3”高空攔截系統遭遇了先天性缺陷:高超音速導彈的飛行高度恰處于大氣層附近的反導盲區,留給以軍的反應時間僅60秒,遠超其雷達系統5秒的彈道測算極限。
經濟賬更令以色列窒息。胡塞武裝的單發導彈成本不足百萬美元,而以軍攔截一枚需耗費300萬美元。這種“三倍成本差”使以色列在飽和攻擊中陷入被動,被迫選擇性防御。
更令人震驚的是胡塞武裝的自主生產能力。他們在也門北部山區建立洞穴工廠,利用伊朗提供的“海巴爾舍坎-2”導彈技術實現量產,僅2025年3月至今已向以色列發射309枚導彈及無人機。
胡塞武裝已從“拖鞋軍”蛻變為多維打擊力量。7月1日的行動中,他們同時動用高超音速導彈與無人機,形成高低空混合打擊波次,精準分散以軍攔截資源。
這種戰術創新源于伊朗構建的區域聯動網絡。通過伊朗衛星提供的實時戰術數據鏈,胡塞的導彈發射指令可直傳也門發射陣地,與黎巴嫩真主黨、敘利亞親伊朗武裝形成三線牽制。
本-古里安機場作為以色列70%國際航班的起降樞紐,其癱瘓造成的影響遠超實體破壞。當胡塞導彈在距航站樓僅300米處爆炸時,以色列民眾的安全感被徹底擊碎。
美國駐以色列大使赫卡比在社交平臺上的咆哮暴露了超級大國的焦慮:“胡塞武裝剛向以色列發射導彈!也許需要派那些B-2轟炸機去也門看看!”
伊朗的“影子戰略”在此輪沖突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德黑蘭始終遵循“不觸碰戰爭紅線”原則,通過技術轉移實現戰略放血。
控制曼德海峽的黃金水道,成為胡塞撬動全球的杠桿。這條承擔全球10%石油運輸和30%集裝箱貿易的航道,使胡塞武裝將自身存在與世界經濟命脈捆綁。
2024年胡塞對商船的50余次襲擊已導致全球供應鏈成本激增300億美元。這種“供應鏈武器”正有效破解傳統軍事霸權。
以色列國防軍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多線作戰:
加沙地帶:士兵仍在逐街清剿哈馬斯殘余力量
黎巴嫩邊境:真主黨火箭彈不時劃過夜空
門方向:胡塞導彈威脅常態化
卡茨防長揚言對胡塞實施“大規模空襲”,但軍事專家質疑其可行性。沙特聯軍過去十年累計27萬架次的轟炸未能消滅胡塞武裝,以色列有限的空中力量更難奏效。
內塔尼亞胡總理將戰爭視為政治生命線。深陷貪腐案的他面臨十年監禁風險,而持續的軍事沖突能轉移國內輿論焦點,甚至可能爭取刑事豁免。
“對外戰爭已成為內塔尼亞胡政權的‘必需品’,”中東問題專家指出,“一旦停止軍事行動,國內壓力將瞬間將他吞噬。”
國際調解機制在沖突各方的不妥協中幾乎失效:
特朗普在G7峰會拒絕簽署沖突降級聲明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的斡旋團隊被以方拒之門外
聯合國安理會淪為大國角力場
真正的核陰影正在浮現。以色列情報機構評估,伊朗濃縮鈾存量已達制造12枚核彈所需當量。若以軍襲擊伊朗本土核設施,可能迫使德黑蘭鋌而走險。
地區盟友體系也在瓦解。沙特國防大臣哈立德親王6月訪問伊朗時強調“地區合作強于域外干預”,而美國大使赴利雅得施壓沙特參戰未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