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九邊的《窮人到底該不該生孩子》,有點感觸,也來聊聊這個話題。真遺憾九邊越來越變成一個無趣的作者,我隨隨便便都能寫得比他好。他以前歷史類的文章寫得真好。
人生,或者說生命的意義是什么?答案就是生命是沒有意義的。就如山谷里綻放的美麗花朵,它的意義是什么?沒有意義。如果一定要說有,那就是因為這朵花,空蕩蕩的山谷變得美麗而有生氣了。
生命的意義也是一樣的,如果我們所知道的宇宙模型是真實的,它是如此空曠、幽暗、冰冷而寂寞,生命的意義,就是讓宇宙不再那么冰冷而無聊。而生命本身,事實上也得到了回報,這份回報,就是體驗。
我想每個人都會承認,在我們漫長的一生里,有許許多多的時刻,內心的感受上,是無限美好的。
在最早的幼年時代,我們幾乎對接觸到的一切事物,都會感到無限的新鮮、驚喜和好奇,非常非常簡單的東西,都可以給我們帶來巨大的開心:換一支新的牙刷,別人發出的一個奇怪的聲音,路邊的一塊小石頭……整個世界上,大多數的東西,都可以給幼年時代的人類帶來快樂與無限的欣喜。
這種現象不只存在于人類,許多動物也是相似的。動物的幼崽與人類同樣會嬉戲,同樣會對它所誕生的這個世界流露出好奇。
到了大一點,童年時,我們的好奇和期待,更多是放在身邊的人身上,主要是父母和兄弟姐妹。童年時期大概是一個人對家人愛心最為強烈的時期,他們無限期望自己擁有的這個小世界保持永恒,希望父母永遠不老,家人永遠像現在一樣陪伴在身旁。
從家庭獲得的安全感與愛的美好體驗,是生命樂趣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到了青春期,感情的體驗就更強烈了,只是換了另一種感情。身體和血管似乎每一天都在燃燒,空氣是玫瑰色的,呼吸是甜的,而自己幾乎每一秒都在逐漸變得更強大。
類似這樣的體驗,一生中有很多很多,盡管不同階段,所體驗的事物是不一樣的。而且大多數人在生活中經受一些挫折之后,體驗能力會直線降低,甚至趨近于消失,生命變得無趣。
每個人個體的性格、敏感度與經歷不一樣,但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人,都對生命有過美好的體驗。
在我看來,這就是生命的意義。生命自身感受到快樂與美好,而世界又因為生命的存在,而變得精彩有趣。我認為“我思故我在”和“給歲月以文明,而非給文明以歲月”所說的,本質上都是這個意思。
那問題就來了,既然生命的本質意義就在于體驗,那么人生就該直奔目的,要深度不要長度,拋下一切累贅,創造一切機會,增加自己體驗的機會。
像蔡瀾這類逼迫未成年小姑娘拍三級片的老瓢蟲所提倡的所謂“灑脫人生”,就應該是正確的。不結婚不生子,至少得結婚后不生孩子,瀟瀟灑灑,一身輕松地到處吃到處玩,就應該是更聰明的活法。
并不是。
盡管生命的本質意義,就在于體驗生命的美好,但生命本身,又太過于脆弱,根本就不可能僅僅依靠自己,單獨生存。生命必須建立合作、互助、互愛的機制,才能夠一起體驗下去,否則活不過一集就全部消亡了。
人類也一樣。人類從生到死,人生絕大多數的階段,都必須依賴于他人所提供的各種各樣的幫助,從物質到精神都是。每一個人在嬰兒時代,都是由其他人喂養長大的,到了年邁時,又不得不依賴于他人的扶助。即使是年青力壯時,所享有的一切財富與產品,同樣是無數人協作后提供的。
假設把80億地球人分成單獨個體,一個一個丟到無人的荒島上,所有人都活不了多久就會餓死。
因此人類社會的核心道德就是平等協作,互相幫助。主體上是平等的協作與交換,但同樣離不開相互的善意與幫助。也因此人類中真正偉大的人,就是那些為大多數人的利益做出奉獻的人,而極度的自私的人,是令人厭惡的。包裝得再漂亮,都是丑陋且令人惡心的。
接下來說到生養孩子。生孩子,撫育孩子,就是人類互助協作的一個關鍵環節,就是一種代際的協作互助。每一個單獨的生命是有限的,但通過繁衍,似乎是有機會尋求或接近永恒的。
人們愿意為繁衍承擔更多家務和財務上的負擔,就是為了使生命的美好體驗更安全地繼續下去,而不是輸在自己手上。更何況,由伴侶與子女構成的家庭,本身就比孤單一人多了無窮多的樂趣。
回到文章的開始,也許對于家境普通、貧窮一些的人來說,人生要難一些;也許對于出生在缺少關愛,粗魯粗暴的家庭的人來說,人生多了許多痛苦。但沒必要惡意地嘲笑這些也許處境相對不佳的人,傲慢自大地指責他們不應該生孩子,人生起起落落,頑強地往前走的人,說不定哪代人就翻身了。而停下來嘲笑的,就此劇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