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好奇過,當年那些數一數二的高考狀元,現在過著怎樣的生活?
可能你會覺得:狀元加上名校光環,前途如此明亮,應該都走上人生巔峰了吧?
但情況果真如此嗎?
01
博主@陳溥江做過一系列視頻。
他采訪了20多個高考狀元,有的畢業于清北,有的曾就讀于知名的常春藤大學。
看完這一系列視頻,我發現這些狀元們畢業后的發展雖然不算差,但也沒有我們意料中那么好。
“北大畢業都買不起房嗎?”
“絕大多數都買不起,20%的同學可能買得起,還是在掏空了四個錢包的情況下。”
面對陳溥江的提問,這位2011年高考時保送北大醫學院的朱同學如是回答。
他畢業五六年,在北京沒攢到多少錢,后來轉去做了股票分析師。
而當年跟他一起畢業同學,大部分都是打工人,還在為三甲醫院月薪2萬的一個留院名額拼得你死我活。
2012年江西理科全省第二,畢業于清華大學電子系的老余,就職于北京的一家互聯網大廠。
如今的他和老婆擠在一個14平的合租房里,每天騎小電驢上下班,過著相對節儉的生活。
當然也有收入特別出眾的。
比如這位08年天津高考文科狀元Tracy,本科在北大光華,碩士在牛津大學。
他的丈夫同樣優秀,本科劍橋,碩士牛津。
在深圳寸土寸金的地段,他們居住的豪宅足足有600平。
但能支付英國留學的費用,她的起點可能就已經高于很多小鎮做題家了。
2002年從貧困縣考上清華的許晨敏的路徑,似乎更適合作為范本。
他08年碩士畢業,一路打拼,現在任某集團CTO。
他估算,畢業17年后大約有一半左右的同學,年薪超過百萬。
但名校畢業,十幾年的工作經驗,這個薪資真不算多的。
他們當初都是幾十萬上百萬人中挑一的高手,被他們比下去的那些人里,超過這個收入的應該不在少數。
我又查閱了近五年的調查和報道,大致勾畫出狀元們的真實現狀:
他們年薪普遍在20-200萬左右,部分成為企業高管,但登上福布斯或胡潤富豪榜的極少;
約15%的狀元進入體制內,但成為省部級以上官員的極少,多數停留在中層崗位;
僅 5%-10%的人選擇創業,且成功案例較少,多數集中在科技、教育領域。
那些叱咤名校的學霸們畢業后的職業成就,其實遠低于我們的社會預期。
為什么頂尖學霸的人生,并未因名校光環的加持而一路開掛?
因為我們往往高估了分數、學校的重要性。
好學校固然是一個好的起點,但它遠沒有我們想像中那么重要。
02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名校畢業生,開始扎堆體制內了。
國考、省考、選調生、醫生、老師、事業編,內卷時刻蔓延,無處不在。
2021年河南中煙發布了一則招聘擬錄用名單顯示:
中國人大、武漢大學等985名校畢業生,扎堆報名去當流水線上的卷煙工人。
135人中有碩士研究生學位的甚至占到了41人,連美國華盛頓大學的海歸碩士都爭搶著這個香餑餑。
2022年北京朝陽區一份考公擬錄用名單里,毫不起眼的街道辦崗位竟聚齊了國內頂尖的985大學畢業生。
而酒仙橋街道的“城市管理執法崗”,錄取了一位北京大學的博士。
多少名校生為了追求穩定的安全感,年紀輕輕就做著千篇一律毫無成就感的工作,日復一日過著一眼就看得到頭的生活。
為了追逐體制的紅利,寒窗苦讀十幾年的文憑成了一張用之即棄的門票,多年積累傍身的專業能力說丟就丟,從萬里挑一的“天之驕子”淪為精神空虛,成就感缺失的“高學歷窮人”。
在這個內卷的環境下,追求穩定固然無可指責。
但如若不打破“名校光環”的路徑依賴,人生的更多可能性被埋沒更是值得悲哀。
在高學歷人才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大環境下,有一部分學歷平平者,后來者居上干掉了學生時代閃閃發光的學霸們,成就了屬于自己的閃耀人生。
比如前段時間,網上流傳的這張圖。
如今最火的三個市值千億公司的創始人——泡泡瑪特的王寧,蜜雪冰城的張紅超,霸王茶姬的張俊杰。
這三人之中學歷最高的是王寧,畢業于一所民辦本科,其余兩人只有初中學歷。
當傳統路徑信奉“名校→ 高薪→ 成功”的線性邏輯時,這三位創始人用不怎么“好看”的學歷,打出了真正的商業奇跡。
我不是想證明學歷不重要,而是想告訴大家:
高考是一場有明確規則、分數、排名、結局的有限游戲,而人生是無限游戲。
無限游戲的本質不是贏在一時,而是一直在路上。
你的學校,你的學歷可能決定你會遇到什么樣的同學,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但它決定不了你今后熱愛的事情是什么,也決定不了你能成長到怎樣的高度。
跳出這套“好學校 → 好學歷 → 好工作 → 好人生”的模板,你會發現:
人生的每條岔路口上,都站著一個新的狀元。
03
紀錄片《我的高考笑忘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張中臣小時候成績拔尖,但高中時成績卻一落千丈,最后連大學也沒考上。
他先是進廠打了一段時間工,后來又去到北電當保安。
也是在北電,他對電影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于是,他開始瘋狂地汲取一切和電影有關的知識,學習各種理論。
空閑時他會在學校蹭課聽,白天學習,晚上做保安,每天都在精進自己。
后來又自學了剪輯,做剪輯助理。
在獨立剪了七八部長片之后,又開始著手創作自己的長片電影。
最終,他成為一名響當當的導演,作品還在各大電影節上斬獲了大獎。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當你在熱愛的領域做到極致,根本無需憂慮未來。
就像作家瓊瑤,她從小就偏科嚴重,曾2次高考落榜,但這不妨礙她在文學領域發光發熱;
就像導演李安,他首次參加中國臺灣聯考就落榜了,次年重考因數學差了0.67分再度落榜。
后來他干脆去參加專科考試,卻意外考上了藝專影劇科,也是在這里他找到一生所愛,并成為知名導演。
學校里的“狀元”只有一個,但社會里的“狀元”可以是每個賽道上的第一名。
如今我們這個社會已經開始用多維標尺丈量價值了。
有人用代碼重塑世界,有人用文字治愈心靈,有人把一杯奶茶做成千億生意。
未來學歷終將回到工具屬性,而能力與創造的價值,才是照亮一個人成就的真正光芒。
如果名校是光環,那么自我認知才是真正的光源。
尤其是在現在這個學歷通脹的時代,真正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不是某一場考試的名次;而是誰能在漫長的人生里找到熱愛,專注打磨自己的專長,并且一直在學習和進步。
所以,無論你現在處于人生的哪個節點,都值得全力以赴去探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