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曹竹青 孫銘良 剪輯 趙長春 設計 彭茜
編者按:初夏,文學之花翩然綻放。首屆“青未了”文學創作大賽正在征稿中,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傾力打造“文學會客廳”欄目,專訪文壇名家,以對話形式探析創作真諦,回應時代命題。名家們分享創作經驗,為參賽者提供思想啟迪。“文學會客廳”將成為文學對話的橋梁,共譜新時代的齊魯風華。
單看體態外表,你絕看不出作家阿成的年紀。這位來自黑龍江哈爾濱的作家,身形高大、頭發茂密烏黑、聲音渾厚有力,情緒飽滿,詼諧幽默。看他的簡介履歷才知道,阿成1948年出生,已經年過七旬。阿成籍貫為“山東博平人”,細細追溯,博平位于聊城茌平區的博平鎮,在1956年并入茌平縣前,是有著千年歷史的博平縣。
祖輩從山東闖關東到東北,阿成四五歲就從橫道河子鎮跟著父母來到了哈爾濱。“我是看著哈爾濱這座城市長大的”。18歲參加工作,歷任哈爾濱市電車公司工人、煉油廠工人、城建局工人、紡織印染廠干部,哈爾濱文藝雜志社《小說林》總編輯、社長、編審。他說,早年當司機,跟普通百姓接觸,走遍了黑龍江的山山水水,對于哈爾濱這座城市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熟稔在心,尤其是哈爾濱的各色的人物與故事,都是他筆下描摹的對象。阿成把自己稱為“平民小說家”,他說:“職業作家要走到尋常百姓中去,跟他們交朋友,深入其中,才會有新的發現。一個作家能夠寫好別人的故事才是個好作家。”
在講座中,阿成分享自己的文學創作之路并不平坦順遂,早期被質疑“并不是寫小說的料”,他并沒有因此放棄對文學的追求。歷經了十年的寂寞與孤軍奮戰,直到短篇小說《年關六賦》獲1988—198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才讓所有人心服口服,并被中國文壇所認可。1995年創作的短篇小說《趙一曼女士》使他站上中國首屆魯迅文學獎領獎臺。雖然獲獎無數,但阿成始終把讀者的評價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擁有自己的讀者群,是阿成最感欣慰的事情。他在采訪中說,“我寫作不就是為讀者嗎?他們跟我聊起來,說讀我的小說很感動,對我是最大的動力。”“我是一個普通作家,把普通生活的畫卷展示給后人,讓他們讀起來不乏味。我從來不去想什么榮譽和獎項,從來不做小說以外的事情,唯一的目標就是寫好小說。”
首屆“青未了”文學創作大賽正在火熱征稿中,對于青年作家,阿成有什么樣的期待?阿成認為,不要認為老作家是無法跨越的高山或大海。新生代作家通過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超越他們。
果然視頻·文學會客廳|對話黑龍江省作協原副主席阿成
以下是采訪實錄: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您當初在選擇工作職業時,有很多機緣巧合,還曾當過卡車司機,您是如何走上文學之路的?
阿成:我畢業于交通學院,后來當了卡車司機,再后來因為某些原因去了文聯從事文學創作。我一直喜歡讀書,正如我們上學時老師常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多了,自然會有寫作的沖動。寫作并不在于你過去從事什么職業,就像我們國家乃至世界上許多作家一樣,他們的背景各不相同,但都寫出了優秀的作品。
我認為學院培養作家更像是一種實驗,而不是鐵律。因為作家真正依靠的是生活,而不是教科書。那些教你如何寫作的書,如果你真想成為作家,不看也罷。重要的是講好自己的故事,以及周圍所有人的故事,這就足夠了。
如果一本書寫得過于哲學、高深,讓老百姓看起來像解一個難懂的方程式,那就是失敗的。因為作為作家,我的讀者是普通人,而不是專家。我的作品必須貼近老百姓的生活,反映尋常百姓的心聲。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我們從去年起推出“讀城記”欄目,從文學的角度解讀城市,拍攝微紀錄片和作家作品征集刊登,效果很好。您寫了不少關于哈爾濱的作品,比如長篇小說《馬尸的冬雨》、短篇小說《趙一曼女士》以及散文《哈爾濱人》。可以說,哈爾濱是您的文學精神原鄉。我想知道,您是如何將城市文化與文學創作更好地結合起來的?在地域書寫方面,您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嗎?
阿成:這個問題確實引起了我的興趣。我認為,這其中有一種堅守和堅持,這是作為作家的一種追求。哈爾濱這座城市雖然只有100多年的歷史,但它的領導力卻十分突出。正是這種年輕賦予了它獨特的魅力,也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自建國以來,哈爾濱不僅是全國最年輕的城市,還是第一個解放的城市,因此被譽為“共和國的長子”。我幾乎走遍了這座城市的每個角落。在央視的紀錄片《一個人和一座城市》中,我和其他九位來自不同城市的作家一起,用各自的視角來書寫自己的城市。最初,我將拍攝哈爾濱的紀錄片命名為《撫摸城市》,后來因為劉心武先生寫了《撫摸北京》,我便將其改為《寬容的城》。
可以說,我從小看著這座城市成長,見證它發展到今天這樣枝繁葉茂、現代化的模樣。這一路走來,不僅僅是城市規模的擴大,還有我周圍的父老兄弟們,他們從年輕到老去,直至離開人世,整個生命歷程都深深影響著我。
寫一個城市,怎么能把這座城市寫好,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離開作家的立場。什么是作家的立場?那就是我本身作為作家,我寫的書是給別人讀的,一定要有可讀性,作品要有情感、要充滿激情。我對這座城市有著深厚的感情,因此在寫作時,我會更加深入地挖掘這些情感,通過文學表達出來,更加接地氣,更具人情味,也更容易引起共鳴。
我寫哈爾濱的文章引起了許多老人的關注,一些讀者給我打電話、寫信,甚至見面聊天時都在表達特別受觸動。他們說,我的文章勾起了他們許多回憶,甚至一些海外僑胞也表示,無論如何都要找到我的地址。我寫哈爾濱的文字讓他們想起了許多往事。這就是作家使命的體現。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您在文學的跋涉中遇到過瓶頸期嗎?如何克服瓶頸和突破自己?
阿成:在創作過程中,我確實遇到過瓶頸期,這是每個作家都會面臨的挑戰。我自己將創作分為兩個階段,雖然不一定科學,但這是我的理解。第一個階段是回憶。因為在這一段生活里,你經歷了很多很多。你寫你的朋友、親人、同事,寫不完的。這一陣子我稱之為“井噴期”。在井噴期,我創作了很多作品,有時候一年能發表二十幾個短篇小說。把這些熟悉的故事寫盡了后,正是考驗一個作家生命力強不強的關鍵時期。這時候,職業作家要走到尋常百姓中去,跟他們交朋友,深入其中,才會有新的發現。一個作家能夠寫好別人的故事才是個好作家,這就是瓶頸,解決這個瓶頸,寫作就會發生重要的變化。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首屆“青未了”文學創作大賽正在征稿中,您新生代作家有哪些期待和寄語?
阿成:我想對新生代作家說,永遠不要覺得自己不如老一輩作家。江山代有才人出,新人總有機會超越前人。要相信自己,保持自信,尊重老作家,但不要認為他們是無法跨越的高山或大海。通過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超越他們。
你們辦的首屆“青未了”文學創作大賽,為青年作家搭建了一個展示才華的絕佳平臺。它不僅是一個舞臺,更是一條通往文學夢想的康莊大道。文學是心靈的窗戶,讓我們一起透過這扇窗,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探索世界的奧秘。愿我們都能在文學的世界里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感動與力量。
作家簡介
阿成,原名王阿成。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編審,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名譽委員,曾任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哈爾濱作家協會主席,南京傳媒大學客座教授。曾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蒲松齡短篇小說獎等多項獎項。代表作有:《趙一曼女士》《年關六賦》《馬尸的冬雨》等長中短篇小說。其作品被譯成英、法、德、日、俄、韓等多國文字。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