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大豆,總量并沒有減少,只是起始點的港口變了。這種改變正在讓美國的農民感受到深度痛苦。因為特朗普,從本月初開始,我國由美國進口的大豆直線下降了27萬噸之多,然后進一步下降到零。
但是,美國大豆并不甘愿就此遠離中國市場,更改一下產地,或者是從美國起運的大豆到第三國的港口停靠,再裝運一下,冒用他國的身份企圖蒙混過關。這種情況在上半年已經發生了好幾起,有些大豆說是從南美洲起運的,但真正的產地還是北美,只不過這種小伎倆瞞不過海關。那么面對數以億計的大豆,海關又是怎么區分的?
可以輕松分辨出大豆的“家”
常人眼里,大豆幾乎都是一樣的,更不要說區分這是來自美國,這是來自阿根廷的了。但是海關部門擁有火眼金睛,通過精準的數據可以把大豆的“家”精確定位。
因為南美洲的大豆主產國已經和我國聯合采取了相關的行動,在海關領域設置了一套追溯系統,從大豆成熟的那一刻開始,在接下來的收獲、運輸的等一系列環節,海關都能實時的去查詢數據。
至于如何分辨大豆的產地,只要了解南美和北美的土壤情況就行,不同的土壤生長出來的大豆養分含量也有區別。大豆富含蛋白質,如果是來自北美的大豆,該成分的含量通常在35.1%以上,南美地區生長出來的大豆含量一般在34%左右。所以正是這種顯著的差異可以讓人精確的定位大豆產地。
4月份我國減少從美國的進口量以后,海關部門的這套系統果然亮起了“警報”。有一船大豆數據顯示,總規模達30萬噸,大豆的產地標注為阿根廷。海關在查驗的時候,發現數據和大豆的實際產地對不上。大豆蛋白質含量偏高,說明其產地來自美國,但是提供的文件卻顯示來自阿根廷。
于是進一步查驗發現,裝載大豆用的麻袋竟然都是美國貨,徹底坐實這批大豆其實來自于美國。美國的大豆想要洗產地,想要重新進入中國市場。他們采取的辦法也不止以上一種。
啟運后去第三國“換馬甲”如果僅僅是在文件上做手腳,很容易讓海關查出來。為了讓馬甲看起來更逼真一些,這些美國大豆居然真的繞遠路去了第三國的港口,然后再從第三國起運前往中國,這樣看起來似乎就更加真實了。
兩個多月前,海關部門又盯上了一艘滿載大豆的貨輪。表面上看,這艘貨輪運行在巴西到我國的常規航線上,似乎說明這船大豆是從巴西進口的。但是海關部門擁有自己特殊的辦法,他們通過共享的數據很快就查詢到,貨船此前曾經在美國中西部的河港上停留了三天多。顯而易見,停留這么長的時間肯定是在裝貨。
進一步確認后,船上20萬噸大豆并非來自巴西,而是來自美國。所以即便美國大豆跑到第三國去換馬甲,實際上也無濟于事,同樣能夠被揪出來,能夠被分辨出身份。你要問海關是怎么做到的,一點兒也不復雜。
如今世界上的重要港口相關物聯網數據都是可以共享的,國內的海關部門可以實時查詢到2000多個港口的信息數據,什么船在什么港口停靠過,裝載的又是什么貨物,其實根本掩蓋不了。
有了這套系統,海關部門也發現,美國大豆換穿南美國家的馬甲,實際上有幾條主要的路徑。其中一條路徑是從美國南部沿海地區出發,然后前往南美洲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港口城市,在這里經過換裝,然后再起運出發前往中國。
還有另外一條路線,是從美國中西部地區的某個河港出發,裝載大豆的貨船第二站會停靠在巴西的桑托斯港口,同樣是在這里經過換裝,接下來再前往真正的目的地——中國。第三條路徑則是在快要接近目的地的時候再進行換裝,貨船直接從美國沿海地區出發,要么是美國的西海岸,要么是美國的南部沿海地區,目的地也不是中國,而是越南的海防港。
把大豆運到越南的港口后,接下來再尋找機會換成他國的身份起運前往中國。以上幾種方式不管怎么操作,本質上都是要掩蓋大豆的產地。只不過無論怎么變裝換馬甲,事實上都不管用了。
抽查變成了全部查驗
5月中旬,我國和美國雖然達成了臨時性的緩和協議,關稅爭斗暫停,但是美國的大豆出口依舊處在被凍結狀態。美國大豆試圖采取更多的辦法進入中國,但是面對海關這一最終的卡口,一切措施都是徒勞的。
4月份中美關稅戰升級以后,海關的查驗工作就已經收緊了。過去的查驗方式是抽查,按照公開的信息顯示,基本上是每5艘船隨機抽查其中的一艘。
之所以采取抽查的方式,主要也是為了提高通關的效率,畢竟每天進出口的貨物是海量的,如果嚴格查驗的話,減慢了通關時間,也推高了物流成本。但是針對大豆4月份以來已經變成了全部查驗,企業需要提供詳細的證明文件,甚至還包括了運輸過程中船艙內的實時溫度監測數據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從國內各港口大豆貨船積壓的情況就能夠看出,查驗確實收緊了。以往大豆通關的時間最長不超過1周,但是現在一下子延長到了20天以上。
換句話說,5月上旬到達港口的大豆貨船可能現在還在某個港口等待通關,而其中也許就隱藏著換了馬甲的美國大豆。具體到國內的各主要港口,北方的天津、青島以及日照,目前都存在大豆貨船排隊的情況。
有人可能會問,現在雙方的爭斗暫停了,圍繞關稅戰處在事實上的間歇期,那么不管是還沒有起運的大豆,以及已經在運輸路上的大豆,它們接下來的命運會如何呢?
美國農民的“大豆痛苦”
事實就是,美國多數農民現在依舊對大豆賣不出去而相當痛苦。比如在美國的內布拉斯加州,當地一位農民向媒體表示,大豆種植戶急需提高價格,否則的話,今年農民的投入就會虧本。
同樣在艾奧瓦州,當地的種糧大戶都表示,農作物的利潤已經被壓得不能再低了,現在的價格已經低于投入和生產成本。換句話說,這種局面若持續的話,接下來大量的美國農民就將破產。
一系列痛苦都是特朗普造成的。不光大豆,包括玉米和小麥,我國都增加了從南美的進口量,而不是繼續盯著北美市場。在這種局面下,美國的農民只能盡量開拓新的市場,比如鄰國墨西哥,或者是亞洲另一個國家日本。
雖然這些國家也會進口大量的糧食,但是他們的采購量完全不能跟我國的進口量相提并論,其他國家根本吃不下這么多的貨,所以美國農民只能繼續痛苦。
市場分析顯示,接下來美國農作物的出口依舊會被長期的不確定性籠罩,這就會促使美國的農民以及糧食經銷商們,不得不把銷售的目光轉向美國內市場。
本地需求包括了工業和食品領域的采購,畜牧業的需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民的焦慮。除此之外,世界上一些小的市場的需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美國人的痛苦。
換句話說,過去美國農民面對的是中國龐大的市場,完全不用擔心大豆賣不出去,因為美國人有多少,中國人幾乎就能吃下去多少。
現在的情況變了,最大的市場不復存在,其余的市場都是零散而且還是分散的,美國人只能一個一個去洽談合作。即便如此,還要面臨其他糧食出口大國的競爭。
麻煩制造者特朗普
美國農民真正需要面對的還是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政策朝令夕改,沒有任何長遠規劃,下一步會朝著什么方向發展,農民和經銷商都不清楚。這樣一來,農民為下一年的種植做準備,就沒辦法制定更詳細且精準的規劃。畢竟,如果又大量投入成本,一旦政府又起了什么幺蛾子,他們又要蒙受損失。
再者,其他市場即便有需求,可面對特朗普咄咄逼人的姿態,以及隨時可能會加稅的行為,同樣也會動搖市場采購美國大豆的信心。也就是說,不光中國人不買,其他國家也可能不買,哪怕是美國求著他國買,也不見得奏效。畢竟誰都不喜歡跟一個情緒不穩定的人做生意。
如此一來,下一步極有可能還會出現大豆洗產地的現象。美國的那些糧食經銷商內心深處并不愿意承受巨大損失,只要有機會或者是想到了新的辦法,他們就有可能采用新把戲,把美國的大豆偷偷運到中國去賣。
結語
更換馬甲和洗產地都是為了彌補損失,也是為了繼續留住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這種做法處于灰色地帶,而且治標不治本。
美國人如果真的想繼續跟中國做生意,就應該去解決掉麻煩的制造者,只要把一切不確定因素清除干凈,情況就會好很多。全世界都知道真正的不確定因素在哪里,就在白宮,就在美國的決策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