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如注,街道成河——當極端天氣成為“新常態”,城市管理者如何從被動搶險轉向主動防御?在深圳坪山區,一套智能網聯交通系統正悄然改寫災害應對邏輯:暴雨來臨前72小時,系統已自動標記內澇高危路段,生成疏散預案;水位傳感器超限10秒內,應急指令直達巡檢人員終端……這背后,正是凡拓數創的CIM輕量化數據處理平臺在驅動城市“超級數字腦”高效運轉。
數據洪流變“涓涓細流”?CIM輕量化重塑數字孿生底座
傳統智慧城市項目常陷入“數據臃腫”困局:一座中型城市的傾斜攝影模型動輒TB級數據,加載卡頓、操作延遲成為常態。而凡拓CIM平臺的全國頂尖切片技術,卻能讓上千平方公里的實景三維模型在普通電腦上流暢運行。其核心在于動態調度引擎——自動將海量數據拆解為納米級網格,按需調用“碎片化”資源,如同為城市構建了高精度數字骨架,卻只占用1/10的算力成本。
更關鍵的是打破“數據孤島”。CIM輕量化數據處理平臺獨創異構時空融合算法,將GIS地形圖、BIM建筑模型、IoT傳感器實時數據、歷史災害記錄等12類異構數據精準對齊。在廣東某智慧園區項目中,20萬平方米的管網、設備、建筑信息被壓縮為輕量化時空網格,管理者點擊任意井蓋,即可透視地下8米深的管線流量與腐蝕程度,運維響應速度提升300%。
從“災后復盤”到“災前預言”:AI+網格如何狙擊城市內澇
凡拓數創為東部某沿海城市打造的內澇預警系統,曾精準預測2024年臺風“摩羯”引發的27處積水點。其預判能力源于三重技術突破:
物理引擎仿真:接入氣象臺雷達回波數據,模擬10-100年一遇暴雨場景,預演水流在街道、管網中的動力學軌跡;
億級網格定位:基于北斗網格編碼將城市劃分為厘米級空間單元,每處窨井蓋、排水口的狀態變化均可毫秒級追蹤;
預案智能匹配:當傳感器水位超閾值時,系統自動關聯歷史處置方案,推送最優人員調度路線與設備啟停指令。
這套技術正復用于更廣闊場景:在長沙智慧水務平臺,CIM輕量化底座融合2.6萬公里供水管網數據,每年減少爆管事故40%;在寶安低空經濟示范區,網格化空間模型為無人機劃出540條隱形航道,規避航空器碰撞風險。
開發者革命:低代碼+零渲染,讓數字孿生“飛入尋常企業中”
以往搭建數字孿生系統需數月開發周期,而凡拓的Funcity三維城市編輯器讓效率狂飆。平臺預置全國365個城市的標準化模型庫,開發者拖動模塊即可生成道路、綠化帶、建筑群;
更顛覆的是零代碼交互配置——在湖南輕鹽集團項目中,財務人員用自然語言輸入“展示各工廠能耗排名”,系統自動調用算法生成三維動態圖表,業財分析決策耗時從3天縮至1小時。
開放生態進一步降低門檻:平臺提供全面的JavaScript API二次開發接口,支持IFrame方式快速嵌入第三方應用。深圳坪山智能網聯項目正是借此整合了7家廠商的交通子系統,實現“車-路-云”數據互通。正如凡拓數創的副總裁王筠所言:“當技術民主化,每個行業專家都能成為數字孿生創作者。”
未來已來:數字孿生正在重構城市DNA
隨著國家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指導意見》,凡拓數創的CIM輕量化數據處理平臺已經滲入智慧建造、礦山開采、文化遺產保護等48個領域。在永樂宮壁畫修復工程中,AI通過網格化分割200余組壁畫殘片,重現元代繪畫瑰寶;而“城市碼”體系,更將賦予每個燈桿、商鋪、變電站數字鏡像生命,實時感知城市“呼吸律動”。
當暴雨再度侵襲,城市的應對方式早已不同——在凡拓數創構建的輕量化數字宇宙中,災害尚未發生,危機已被化解于無形。這或許就是技術賦予人類最溫柔的守護:預見風險,方能無畏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