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一個只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廚師,交錢參加短期社會培訓,注冊一家心理咨詢機構,借來兩張“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證加入行業協會,便能搖身一變,成為時薪1200元的“心理咨詢師”。
這是發生在上海的一起真實事件。冒牌心理咨詢師孫某某打著“20年以上咨詢經驗”的幌子,號稱能為青春期青少年解開心結,幫助中高考提分30分至60分。事實上,他卻在咨詢過程中對青少年實施猥褻,最終獲刑入獄。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發現,2017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了《關于公布國家職業資格目錄的通知》,明確規定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證不在其列,這意味著心理咨詢師沒有了國家統一資格認證。
近年來,從業者通過參加第三方機構和用人單位組織的培訓、考試即可獲得相應的心理咨詢師培訓證書,有的機構只要交培訓費就能領證。心理咨詢行業魚龍混雜,青少年如何“避坑”?
涉事“心理咨詢師”頭銜和履歷造假
前述孫某某的案例,來自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檢察院。據上觀新聞報道,12歲的小美(化名)上課不認真聽講、行事叛逆,其母親從2020年9月開始找到孫某某開設的心理咨詢機構,支付了10次服務費用共計2.64萬元。后經查,他曾前后為14名未成年人開展心理咨詢,而他本人無相關資質。
記者聯系到其中一名被害人、13歲的女孩小甜(化名),她描述,孫某某當時借傳導壓力、催眠為由,以拍打臀部、撫摸身體、親吻等方式為其進行“心理治療”。
此前媒體報道稱,除小甜外,另有3人也在咨詢后出現了更加嚴重的行為偏差和心理問題。
小甜的家長吳女士告訴記者,女兒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癥狀后,自己報警,但孫某某卻拒不認罪,辯稱自己是“正常從業行為”,“維權過程艱辛,幸虧有檢察官和警官們的幫助才得以推進。我自己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反駁他這種說辭”。
據媒體報道,司法部門后續啟動了全面證據審查,一邊根據線索尋找其他被害人,一邊咨詢相關專業心理學專家等,最終集齊所有專業證據后對其提起公訴。法院以猥褻兒童罪判處孫某某有期徒刑1年4個月。
吳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尋找心理咨詢機構時在“大眾點評”等App上查找信息,孫某某的機構在該平臺上“好評很多”,線下工作室的門口也“掛滿了牌子”,包括“政府合作機構”“上海市心理衛生服務會員單位”“社科院特聘心理顧問”等。為此,她按照每小時1200元的價格向其購買了心理咨詢服務。后來她才知道這些“高大上”的頭銜和履歷都是虛構的。
在咨詢過程中,孫某某以“隱私保密”為借口要求家長不能在場、不能聽錄音,只能遠遠待在“接待室”等候。而當吳女士問及心理咨詢效果時,獲得的答案是“你的孩子有進步,堅持就會有效果”。
有報告顯示,青少年群體因學業、就業等壓力的增大,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且呈低齡趨勢。與此同時,商業心理咨詢機構發展迅猛。但是,這些機構由誰批準設立、由誰負責監管,家長或者患者如何辨別心理咨詢機構“是否靠譜”卻是一道難題。
對心理咨詢機構的認定,全國沒有統一標準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當前心理咨詢行業從業人員良莠不齊,打著“心理咨詢師”名號高價招搖撞騙的案例并不鮮見。青少年受害者往往因為“無意識”“不敢說”而放棄維權,有的甚至走向絕望深淵。
據《澎湃新聞》報道,今年4月,石家莊女孩李冰瑤(化名)服毒自殺。在她的遺物中,揭露了無專業資質的“心理咨詢師”王澍光對其進行精神操控、性侵的情況。
隨之而來的一個關鍵問題是,滿大街的心理咨詢機構,到底誰是正規的?如何分辨一個心理咨詢室是否靠譜?
記者致電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了解到,目前在上海申請注冊不含診療服務的心理咨詢室,只需按照上海市一網通辦的辦理流程,提交法人身份證、租賃合同、產權調查證明等材料后就可以拿到營業執照。
記者進一步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經營范圍規范表述查詢系統查詢發現,全國范圍內“心理咨詢服務”和“健康咨詢服務(不含診療服務)”都屬于一般事項,即無需特別行政許可,只需依法辦理工商登記,領取營業執照后即可自主開展的項目。在一些社交媒體上,還有不少中介機構提供代辦服務,宣稱“只要兩三千元,最快半個月即可拿證”。
實際上,上海對心理咨詢行業的管理已算是走在全國前列了。上海于2007年成立了上海市心理衛生服務行業協會,該協會的登記管理機關是上海市民政局。該協會一成立,就出臺了《上海市心理咨詢行業行約》,為實現行業規范化發展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成為該協會的會員單位,算是一種“行業認可”。它除了需要申請者提供市場監管局所需的所有材料外,還要附上至少兩名國家二、三級心理咨詢師在職服務的證明。
但記者注意到,前述猥褻少女的案犯孫某某雖然本人沒有國家級心理咨詢師證書,他卻從其他渠道“借”了兩張證書蒙混過關,拿到了該協會會員單位牌匾。
記者查詢發現,目前全國大多數省份及直轄市只設立“心理學會”,不同于行業協會,這些“學會”屬于中國心理學會的分支,偏學術性質。
也就是說,對一家心理咨詢機構靠譜與否的認定,全國幾乎沒有統一的標準。按照普通公司的開辦流程,就能開辦一家心理咨詢室。
心理咨詢不是“法外之地”
青少年心理問題受到全社會的關注,但我國現行法律并未明確規定心理咨詢行業到底由哪個部門進行統一管理。
據悉,針對前述孫某某案反映出的涉及未成年人心理咨詢行業自律亟待加強、未成年人維權困難等問題,上海檢察機關分別開展公益訴訟、制發社會治理類檢察建議并民事支持起訴。
此前媒體報道稱,上海的檢察機關針對心理咨詢機構存在的虛假宣傳、無資質開展業務等問題開展公益訴訟和民事支持起訴。對于涉案機構虛假宣傳等問題,檢察機關推動行政監管部門對其依法處罰,責令涉案機構停止發布廣告,在相應范圍內消除影響,并處罰款20萬元。此外,上海閔行區的相關部門也梳理了全區心理咨詢機構,開展專項工作監督并公布最新機構名單。
對于孫某某違規掛靠、假借其他單位名義入會,未接受過行業協會的任何督導、培訓和監督管理的情況,上海檢察機關也會同行業協會推進社會治理,行業協會進一步強化從業禁止和強制報告制度,嚴格行業管理和會員準入,規范未成年人心理咨詢服務市場。
這些現象也引起了全國政協委員的關注。全國政協委員、臺盟中央常委劉艷就提交過《關于推動未成年人心理咨詢行業健康發展的建議》。
劉艷建議,要加強行業準入管理,對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個人品德修養、心理健康狀況等要素逐一審查,單列名冊、重點關注;加強日常管理監督,定期向社會公開涉未成年人心理咨詢機構服務狀況,形成“優勝劣汰”的良性運行機制,對于未成年人心理咨詢機構,應加大依法查處力度,對各類超范圍經營、虛假廣告、誤導消費等行為,及時查處、懲戒,督促整改。
“在初始訪談時,一定會有咨詢師和青少年家長溝通的‘知情同意’環節,與家長和青少年共同溝通咨詢方案并制定清晰的咨詢目標。”上海交通大學心理學院助理研究員孫曉寧說,雖然心理咨詢不能也不應該承諾特定時間內的效果,但咨詢師應提供量化和追蹤指標讓家長和青少年及時了解進展,“無論怎樣的情況,家長都應該以不同的方式參與進來”。
孫曉寧建議,家長可以做一些簡單功課,了解孩子目前的心理困擾和最常使用的療法。在匹配咨詢師時,專業資質、針對青少年的受訓經驗、來訪小時數、受督導記錄等都是辨別咨詢師經驗與能力的重要標準。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 實習生 俞佳一 何奕辰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年07月21日 02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