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智漫談
作者:黃楚瀅,民智國際研究院研究助理
(正文約2000字,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當地時間7月3日晚,在漫長的宣讀和博弈后,美國國會終于通過了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然而,特朗普和馬斯克的嫌隙卻越來越深。馬斯克對“大而美的法案”十分不滿意。在參議院投票之前,他說,如果共和黨批準該法案,他將創建一個新的政黨,名為“美國黨”。
▲馬斯克的投票測驗
在正式辭去DOGE負責人的職務后不久,馬斯克在X上發起了一項投票測驗,題為“你是否支持新成立一個政黨?”并同時告知民眾,他想成立的新政黨將處于政治光譜中間,不同于民主黨和共和黨。次日投票結果公布,80%的人支持新政黨的結果,并帶有“Vox Populi, Vox Dei”這句拉丁語,意思是“人民之聲就是上帝之聲”。
▲馬斯克在社交平臺X上的發言
馬斯克想創辦第三黨的言論主要目的是反對共和黨的巨額法案。其實早在2022年,馬斯克就在社交媒體上發帖,說如果有一個政黨在所有問題上比現存的兩黨更溫和就好了。現在的他已擁有許多政客夢寐以求的條件:有媒體影響力、有政治經驗、有一定的民間支持,還有雄厚的資金實力。那么,他在兩黨之外自立門戶真的可能嗎?
馬斯克的非傳統動員優勢
在美國政治生態中,媒體向來是政黨權力與公眾意識形態之間的橋梁。媒體議程設置不僅告訴公眾應該想什么,還塑造了公眾思考事情的方式。自從馬斯克收購社交平臺X(前Twitter)后,他改變了該平臺的規則,明面上稱其為自由言論廣場,但實質上容納并鼓勵右翼聲音。
除此之外,他還通過自己近2億粉絲賬號對政治議題走向產生直接影響。雖然X在使用人數上遜于YouTube和Facebook,但據斯坦福大學政治傳播實驗室的研究,該平臺用戶粘性更高,并且更愿意捐款。
《華盛頓郵報》分析,X在2024年的大選中是為數不多的、由共和黨占據主導的平臺。因此,相比傳統依賴媒體曝光和黨內組織動員的政客,馬斯克具有天然的“去中介化”的優勢,能夠更加直接地散發影響,觸達受眾。
另外,作為特斯拉、SpaceX等公司的掌權者,馬斯克在部分群體中具有獨特的吸引力。有分析認為,“美國黨”可能會吸引以科技為中心的獨立人士、對現有兩黨感到失望的中間派、重視言論自由的人、對科技創新充滿激情的Z世代等。馬斯克本身就帶有強烈的品牌效應,他可以憑借個人影響力吸引全球關注。
然而要想創立第三黨,難題可能不是民主黨或共和黨,而是隱藏在美國法律和政黨政治中的制度障礙。
制度障礙:金錢很重要,但并不是萬能的
歷史表明,在美國這套體制下,想要創建一個新政黨非常困難。憲法層面雖保障公民組建政黨的權利,但州之間的法律差異巨大。有的州需要組織者收集數千個簽名,并附有其他要求。
此外,組建政黨和創辦企業具有本質區別,2022年的競選改革法案(The McCain-Feingold Bipartisan Campaign Reform Act of 2022)對向政黨的捐款設定嚴格限制,從馬斯克手里出資不能高于四十五萬美元,如果還有其他資金需要,必須要募集更多的捐款者,采取政治獻金的方式解決。而且拋開金錢方面的因素,時間成本也是不可忽視的。
選舉制度更是橫在馬斯克面前的一座大山。美國總統大選通過選舉人團制度間接產生總統,除緬因和內布拉斯加州外,所有州均實行“贏者通吃”規則,即在某州得票最多的候選人就會獲得該州全部選舉人票。對第三黨而言,即使在全國范圍內擁有不低的得票率,但只要在某州沒贏下多數,就一票也拿不到。
政治現實:沒有堅定決心難以取信于民
在黨派忠誠度方面,馬斯克很難撼動現有選民結構。首先,共和黨內部特別是MAGA,對特朗普保持極高的忠誠度,幾乎形成個人崇拜式的支持基礎。
而民主黨對馬斯克近年來公開表達的右傾立場、他與右翼人物的密切互動嗤之以鼻,對他普遍保持戒備甚至敵意。馬斯克想要倚靠的溫和中間派選民,其實在高度極化的當代美國社會中數量相對有限,尚不足以構成壓倒性的力量。
一個成熟的政黨需要在地方和中央層面建立起完整的候選人體系、政治綱領、組織機制與立法議程。目前尚未誕生的“美國黨”缺乏清晰的規劃和制度設計,僅僅以“理性溫和”“介于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作為口號很難真正滿足選民的期待。新美國智庫高級研究員德魯特曼稱,第三黨在傳統上要么是攪局者,要么就是在浪費選票。這樣的論斷也有道理,現如今美國政治極化趨勢已到無可撼動的地步,第三者更容易被視為干擾變量,而非理性替代。
第三黨都逃不過曇花一現的結局?
美國政壇歷來對第三黨不友好,歷史上不乏試圖打破兩黨格局的嘗試,但都短暫輝煌后迅速被邊緣化。1992年,億萬富翁羅斯·佩羅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總統,憑借對聯邦財政赤字的抨擊贏得近19%的普選票,但在選舉人團步驟中一無所獲,盡管一度成立“改革黨”,可很快就因組織松散而瓦解。2000年,綠黨候選人拉爾夫·納德獲得不到3%的選票,卻被認為分流了民主黨選票,間接促成布什勝選。
由于路徑依賴,大多數人都會傾向于在兩黨中抉擇。即使“美國黨”披著一層科技光環,但在本質上和這些“前輩”并無區別。
馬斯克的最大問題或許并不在于資源是否充足,而在于他始終沒有明確告訴公眾,他到底想做什么。如果他既不打算親自參選,也沒有推出明確的政策主張或代理人團隊,那這場行動便缺乏方向和可執行性。又或者說,他的表態只是一種引起關注的手段,而非真的能付諸行動?如今隨著法案通過,特朗普和馬斯克之間的演出遠沒有落下帷幕。
編務:黃楚瀅
責編:梁雨迪
圖片來源:網 絡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民小智君!
轉載:請微信后臺回復“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